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等角度来评价各国竞争力。 (二)综合国力论 有些学者则认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如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竞争力不仅以一国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标志,而且体现于一国蕴涵的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文化能力及外交能力。他认为,国际纷争的背后,无不掩藏着争夺国家间的权力这一本质。 日本人则把综合国力分为三个侧面:一是国际贡献能力,包括经济、金融、科技、财政实力和对外活动积极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二是生存能力,包括人口、资源、经济和防御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三是强制能力,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外交能力。其测算综合国力是采用社会调查法,亦称德尔菲法。这是一种直观判断预测方法,它是按“国力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强制能力”三个侧面指标化进行调查,再按调查结果评分统计,最后取平均值即为国力值。 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也曾提出过一个公式,其综合国力方程为: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把决定综合国力的众多要素大大简化了,其战略目标、国民意志、政府要素、政策水平等要素也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统一的估价标准,因而克莱因评分往往带着各评分人主观臆断的偏见。同时,克莱因公式是静态的,即没有从时间流程变化来估算综合国力,无法评价同一国家在各不同历史时期的综合国力变化状态。 德国物理学家富克斯于1965年出版了轰动世界的《国力方程》一书。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物理学上科学简化基本变量、以外推法的派生公式为基础的科学方式,选择类似于生物种类逻辑增长的数学公式作为计算国力及其基本要素(如人口、钢、能源等)的公式,即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世界各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与潜力。公式为:Mt=0.5[(Ms)t+(Me)t]。式中,Mt表示t时期的国家力量指数;(Ms)t和(Me)t分别表示t时期的钢和能源指数。后来,富克斯在1978年版的《明天的强国》一书中,重新修正了他原来的某些预测。根据中国从1950到1975年间25年的人口增长、钢铁生产和能源消费等方面数据都比美国和西欧发展要快的事实,富克斯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世纪。 (三)政府政策论 政府政策论认为政府的产业目标、保护政策、奖励出口以及补贴等手段是国家竞争力之本。这样的论点主要是根据日、韩等国家对汽车、钢铁、造船与半导体等少数大型产业的研究而来。但是,这种论点有明显偏颇之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力相当薄弱,但是意大利的出口成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该国的生活水准也不断提升。即使在有强势政府的日本和韩国,干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在日本,传真机、机器人和先进材料等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很微弱;日本的许多成功企业,例如汽车业,实际上并不是政府扶植的对象。首先打入美国市场的本田汽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遭到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重重阻挠几乎被迫歇业;而日本政府从1971年开始积极推动的飞机工业以及1978年开始的软件工业至今也未能跃升到国际领导地位。有的行业虽然在政府的保护下获得了成功,却付出了更为昂贵的代价。韩国政府野心勃勃地投入石化、机床等产业,但是成绩同样乏善可陈。环视各国,凡是政府强力介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这说明,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决非主角。 (四)管理文化论 管理文化论认为企业是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主体,企业管理文化论也构成了研究这一课题的一个视角。这种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包括显性的意识形态和隐性的集体意识,它们共同决定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从而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并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率和速度。如日本传统的文化理念形成了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模式,其中集体领导、劳资协作、终身雇佣制、全面质量管理常被认为是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看到了企业管理文化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深层作用,但忽视了另一个基本事实,即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企业文化模式,在特定时期创造出竞争优势的文化理念在其它场合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在90年代日本企业正面临着这一困境。作为回应,本田汽车最近反过来采取了美国式的个人负责制,以终身雇佣制著称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也结束了永不辞退工人的历史。 (五)劳工组织论 劳工组织论从集体行动的非理性角度理解一国的竞争优势,他们认为工会是一种反动组织,是阻碍技术改进和经济成长的障碍。工会为了维持既得利益,千方百计阻止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推行,妨碍了对人力资本根据效率所作出的边际调整;工会制造了劳动力要素的二元市场结构并形成了工资刚性,阻碍了自动化技术的推行和跨工种的合作。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调查,如果按工种、按工序比较,美国汽车业装配工人的个体效率并不低于日本工人,但是如果比较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日本企业却要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分工灵活,工序协作好。美国工会为了保护会员的就业权利,防止资方削减雇工人数,就在劳资谈判时把工种分得很细,其结果是既妨碍了自动化的推行,也阻碍了工序间的合作,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丧失了劳动力。这一理论所涉及的仅仅是产业竞争中的一个现象,它并不能揭示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创造源泉和因素。 综观有关竞争力问题的各种理论和观点,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经典理论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竞争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并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部。后来学者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对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的视野,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而成熟的理论框架,指导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竞争力的深层次问题,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缺憾。 【参考文献】 ①联合课题组:《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Robert and Xavier Sala Martin(1995),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McGraw Hill. ③Sachs, Jeffrey and Andrew M. Warner(1997),"Fundament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④IMD(1996),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Lausanne, Switzerland. ⑤WEF(1996),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Geneva, Switzerland.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