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平均主义或原生平均主义。另外,由于特定的客观条件如生产力水平的落后等原因,可进一步促使原生的平均主义进一步再生长,这种再生长部分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再生的或派生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总量等于原生的平均主义加派生的平均主义。在人类的文化基因中,原生的平均主义是较为顽固的,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持久的和不易消除的;而派生的平均主义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随着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其影响是不持久和可以消除的。 第五,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竞争程序的紊乱,容易诱发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一般而言,当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时,由于旧规则尚未完全破坏,新规则又尚未完全建立,这时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竞争无序,在竞争无序的状况下,人们对财富的分配结果会容易产生不满心理,这种不满心理就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在竞争无序的情况下,社会受益者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将是受害者,在一个受害者占优而受益者又较少的社会条件下,这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会更多的呈现一种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受害者的平均倾向是十分浓烈的,如在旧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但新的体制和秩序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建立起来,在这期间,人们的平均主义倾向就会比其他年代更为强烈,从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口号也就会更有号召力。在中国封建社会,每逢社会动乱时,平均主义总会呈现出较大的扩张空间,农民起义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也是这一现实的直接反映。目前,中国社会也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一方面,传统的计划体制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和一些受害者,其平均主义倾向更浓。同时,对于受益者而言,也有一个受益不均的问题,有些受益大,有些受益小,受益小者会更加倾向于平均。所以,如果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若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则很容易加剧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 二、平均主义的利弊 平均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其合理性表现为:1、是人类面对不确定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人类对自身保护的加强。2、有利于保护社会竞争的弱者。3、有利于受害者。4、有利于穷人。5、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均等化。6、有利于懒人。 其负面影响主要有:1、减弱了社会发展的风险创新意识。在平均主义状态下,社会主体更不愿冒风险创新,因为创新的收益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其结果是人们更愿意偷懒和坐享其成,而不愿使自已的成果让别人白白享受。2、不利于私有财产的有效保护。平均主义淡化了人们的产权观念,从而使人虽然想富,但又怕露富,其结果是:富者哭穷,穷者也哭穷。另外,这种淡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即每个人对自己的财产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产权意识,但对别人的财产权利却具有一种十分不尊重的意识,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成员整体地呈现一种产权保护意识的普遍缺乏。3、不利于社会竞争中的强者。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现象的存在,其根源与平均主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平均主义泛滥的情况下,个体持“中”是一种最佳策略。4、不利于富人。5、不利于受益者。6、不利于勤快者。7、平均主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平均主义泛滥的条件下,一方面富者深受平均主义之苦,所以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富者仇视穷者的心理,富者既使有钱,也很难形成同情穷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又使穷人和懒汉的不良个性得到张扬。所以,平均主义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人尊重人的氛围,大家都互相提防着。这样,一些正直的人只能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另外,平均主义也容易诱使嫉妒人格的形成。大家都差不多,我心里才舒坦,你比我强,我就心理不舒服。“不平则鸣”,导致一些人总要做另一些人的文章,背后施诡计,想方设法破坏别人的事。 三、平均主义的消除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是总体性的。平均主义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但应将其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应坚决防止平均主义的泛滥,并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平均主义倾向应日渐其弱,才是合理的。如何逐步消除平均主义,手段应是总体性的。 首先,应大力发展科学知识,增加人类的理性扩张力,努力减少人类社会的不确性,这是消除原生平均主义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次,在大力发展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构建社会的信仰体系,通过信仰体系来消除人类精神中的不确定性恐惧,这可有效缓解人类意识中平均主义的原生张力。 再次,应努力建设一个竞争有序的社会。竞争必须体现公平原则。只有公平的竞争,才是有效率的竞争,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或者只能是低效率的。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竞争会产生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而不仅仅是短期效益和局部效益。如果一个竞争既充满公平又充满效益,则平均主义心态也就无法泛滥和扩张。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可不断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物质保证,从而会使更多的人脱离生存困境而走向发展困境,在生存困境人们会更多的倾向于平均主义;而在发展困境,人们会更多的关注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的平均主义。 第五,应努力消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要对弱者和贫困阶层尽可能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六,应坚决废除等级体制,社会应尽可能实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而不是按权分配或按级别来分配财富。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