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满足它种商品需求的生产,这样在同样有限的时间里需求的多样性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满足。第三,从另一个角度看,交换既是分工的必然结果又是解决劳动时间稀缺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将“W----G`”的是否实现形象的比喻为“惊险跳跃”。现在我们进一步将这种“惊险跳跃”返回到物物交换,就能发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论述一头海狸等于2头鹿的交换的不完全性。捕一头海狸和2头鹿的劳动量是否相等,在抽象的情况下不同的劳动者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但如果以自身作比较就是可行的,对于捕海狸者来说,经验应该告诉他,他捕一头海狸的时间绝对捕不了2头鹿,否则他就会自己去捕鹿。而不是选择通过交换来获得鹿。因为,如果捕海狸者捕一头海狸的时间可以捕两头鹿,再加上交换所需的劳动量或机会劳动量,捕海狸者就可以在捕一头海狸的时间捕两头以上的鹿。那么按亚当.斯密的逻辑“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小时,就永远不会有人想在家里生产。”交换就是不能忍受的。对于捕鹿者亦是如此。所以,一头海狸等于两头鹿必然包含了对于捕海狸者和捕鹿者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的双向节约,节约的效果是他们都在生产力允许的范围内花了最少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而得到了最多的消费品,从而缓和了劳动时间稀缺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第四,作为消费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分配也必然影响到劳动时间的节约。“大锅饭”、“乌托邦”都从反面说明了这个事实,当分配不合理时,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生产力得不到发挥,交换无法实现,劳动时间无法得到节约,消费及消费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就得不到必要的满足,需求的无限性和劳动时间的稀缺性的矛盾就得不到调和,生产将萎缩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当按劳分配得以实现,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鼓舞时,需求无限性和劳动时间的稀缺性的矛盾得到调和,生产力就得以发展。第五,从某种角度看消费本身也是围绕劳动时间的节约展开的。在生产领域,生产效率越高,即越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出最多的产品的机器越受到欢迎。由于这是一个现象本身的表象,我在这里就不在儡述。在非生产领域越能使人迅速恢复身心的服务或产品越受欢迎,恢复身心是为了再次投入工作的效率本身。这么一来效用价值论就构建出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例如明星自身并不创造价值,但由于其存在通过存在的部分现象缓解了直接和间接创造价值的群体的疲劳,使之愉悦,恢复从而以全新的形态投入再生产,以求达到恢复或提升效率本身。如此以来明星就取得了间接创造价值的间接性。这一间接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劳动者劳动效率的恢复或提高上,以通达到劳动时间得以节约的或然。从而解决劳动时间的稀缺性问题。当社会交换得以普遍实现时这种或然就转化为必然可靠的存在。因而他参与分配就取得了绝对的前提——他节约了或变相增加了创造价值的时间,这种节约的时间在市场的参与下合理地赋予了明星分配的权利,由于基数的庞大,节约的劳动总时间合理划分给他的那部分就能代表一个较大的劳动量,因此也正因此在市场的参与下明星获得了较高的收入。 第六,管理之所以成为现代生产的核心之一,是因为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起着使劳动生产的各部分(特别是劳动者的劳动)有机合理排序以达到超越个体劳动的效果,从而调和生产劳动时间的稀缺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自然角度还是生产角度,劳动时间都是稀缺的。并且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无不是围绕着劳动时间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展开,这一矛盾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核心基础和动力源泉。 三、生产力内部要素的辨证关系。 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和技术要素的总和。其基本要素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在这三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首先我们将从劳动者这里出发,论证三要素在生产力基本矛盾的作用下是怎样构成一个双向循环的动态平衡系统的。 首先,劳动者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动力、核心其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统一体,也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就被赋予了主客观的双重性。一方面,在需求无限性的作用下,劳动者主观要求劳动对象扩大,以满足需求的无限性;劳动对象要扩大又要求工具得到革新,工具要革新又必然要求劳动者素质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又要求劳动对象扩大。这样,生产力的三要素在需求无限性的作用下构成了第一个循环的平衡系统,另一方面,在劳动时间稀缺性的作用下,劳动者要求生产工具首先要革新,生产工具革新又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扩大,扩大的劳动对象又诱使需求的层次提高。从而为构成人与自然互动的第二个动态循环系统。 其次,劳动资料(这里主要讨论作为主干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变化的起点,生产工具改进或革新的结果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了明了起见我们假设生产工具革新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此时,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在客观要求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一方面,虽然个人和社会的总需求是无限的,但就某一种具体产品而言,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却是有限的。我们假设现在社会对鞋子的总需求是100双,需要10个人来生产。而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后,5个人的生产就能满足社会对鞋子的总需求,因而另外5个人客观上就必须被分离出来,形成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就从客观上要求劳动对象得以扩大,以此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这一过程也使需求的无限性被缓和成为可能。当被溢出的劳动者从事它种商品的生产时,劳动时间的稀缺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都得到部分解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在经历一次革新后必然会导致大批工人失业。例如,如果中国的农业生产领域在短时间内劳动生产率就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必然会溢出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的解决和劳动对象扩大本身又要求劳动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以此来开发人类潜在的需求,当潜在需求被激活时,劳动时间的稀缺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再次回到起点。 再者,劳动对象作为生产中的被动者在生产中也不是单纯的处于被动地位。劳动对象的扩大一方面要求生产工具的进一步细化,而工具的细化本身又是生产工具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因为任何复杂的工具都是简单工具的再组合。另一方面,劳动对象的扩大是劳动者的需求意识形态得到发展,从而劳动者就会对生产有一个更高的要求。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以生产力的三要素为主要内容的作用下形成的双向循环和动态平衡过程,而这一动态过程的原动力就是对于劳动者而言的生产时间的稀缺性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注释: (1)刘强.生产力内部规律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反思.求索2004.4 参考文献:李平心.论生产力问题 三联书店 1980 刘强 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论导刊2003.6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