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理论依据;经济帝国主义的话语权,乃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经济等领域无限扩张的体现,然而,这无助于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能否再次返本开新,继往开来呢?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今天,经济的认同不难达成一致;而文化的认同危机却依然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甚至引发战争的频频爆发。历史文化是一条国脉,后人应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统的文化,能否成为文化的传统;今天我们能否招回古老的“国魂”,使之成为“我的中国魂”,进而让全世界华人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就像西方人认同上帝,阿拉伯认同真主一样;我们将拭目以待,并乐观其成。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1994年,上海远东出版社; 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4. 盛洪: 《现代经济学的中国渊源》,《中国先秦哲学与现代制度主义》;引自“中评网—个人主页”; 5. 叶行昆:《对荀子“礼制”思想的经济分析》,刊于《远东中文经贸评论》,2004年第四期,新加坡希望出版社; 6.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197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7. 巫宝三主编:《先秦经济思想史》,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 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9. 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1994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0. 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引自:“中评网”: www.cavole.com)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