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存在无偿地占有他人财富的动机,也不存有无休止地积累个人财富的愿望,而劳动却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是人类行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道德基础。 马克思认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道德基础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能形成完全的公益人。但在这个有机体中,物质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物质财富丰裕,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时,公益人行为才能成为人类行为的普遍的基本的形式。同时,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三个条件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不可逆转性,与此相适应,人们的公益行为也存在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具有不可逆转性。 现在我们可以对公益人假设下一个基本定义:由于个人的消费资料由社会供给,社会不存在个人积累财富的条件,个人没有占有财富的愿望,人们尽其所能为社会尽责,这种以最大化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理性人就是公益人。 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给出: 公式一 U = W(1-P) ( 1 > P > 0) 公式二 W= U/(1-P) 其中:U 表示公益偏好程度 W 个人需要的消费资料总量 P 消费资料中按劳分配的比重 三 马克思人类行为动态模型的基本特征 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比较,马克思人类行为假设的动态模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只有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才 能成为一门科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在内容上的不断充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人假设奠定的基础。但马克思的人类行为动态模型却打破了经济人“拜物教”神话,经济学没有必要建立一个一成不变的行为假设,否则就封闭了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大门。⑷经济学究竟采取何种假设,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而只能根据客观经济现实,根据经济研究的特定任务进行科学的抽象,通过这种抽象形成的假设与实际越接近,建立在这种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才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 在应用经济人假设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时必然得出的结论是,社 会越向前发展,人们的经济人行为倾向就越严重,当代经济学家笔下人经济人比起亚当、斯密论述的经济人有更强的自利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马克思的人类行为动态模型却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经济人倾向不是在强化,还是因受到各种约束在递减,而人的社会性与公益性倾向却在不断增强。 (三) 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目标就是最大化个人利益,而自觉关心社会利益的行为从经济人假设的角度看是不现实的。虽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觉察到了道德、习惯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这些因素最多只是构成了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条件,而不是人类的一种自觉的需求。与此相反,在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里,个人利益并不是人类的唯一动机,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为他人为社会主动做出奉献也能成为人的行为目标,这种行为绝不是现代某些经济理论所说的只是一种特殊的谋利手段。特别是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为公共利益服务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行为目标。 (四) 很明显,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比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更贴近现实。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人们用于谋生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不断减少,特别是一些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可以主要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这是现代劳动者可以把为公共谋利益作为个人行为目标的物质前提;由于各国政府对公共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个人需要的一部分已经由社会提供,因而使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夺取他人利益的行为有所减少;由于法制的健全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加大了损人利己的成本,而创造出了更能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环境。总之,人类社会行为发展的轨迹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行为的动态发展模式是一致的。 有的读者可能会提一个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到的公益人与经济人假设比较更不现实。的确,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纯粹的公益人比纯粹的经济人要少得多,因而要建立以公益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学还为时过早。但这种状况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人类行为动态模型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个模型强调的是人类行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趋势,我们都明白帕累托最优也没有多少现实性,但却没有人否定这个标准作为参照系的重要理论价值。同理,公益人假设尽管没有多少现实性,但这一假设的意义在于它启迪我们形成这样的认识,一个人只有自利行为是不完整的,只有同时具备利他行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也只有这样假设,人类的利他动机才能与利己动机一样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经济学才能摆脱作为单纯的谋利工具的现状,进而推动经济学在增进人类文明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个人自然生命的有限,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建立一个从经济人到公益人假设为基础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但建立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点对于我国正在建立和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国目前的市场化改革是朝着张扬经济人行为的方向发展的,对于谋取私利同时又损害公利和他人利益的行为社会给予了很大的宽容,这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人类行为的公益倾向的发展,特别是与我国实行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很不相适应,因而创立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替代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学,这是历史赋予我国新一代经济学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⑴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卷第二章 商务印 书馆 1983 ⑵ 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第二篇 人民出版社 1975 ⑶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2页 人民出版社 1972、5 ⑷ 周福安 扬弃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需要 经济学家网站 2005、10、8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