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论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逻辑      ★★★ 【字体: 】  
论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逻辑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5:59   点击数:[]    

批判,我们可以在新理论的假设和变量向量中包含新的因素而不导致逻辑悖论,从而可以比原理论更能够逻辑一致地或更有效地解释更大范围的问题。只要排除掉新加入的因素,这种新理论就可以还原为原理论,或者说原理论只是新理论的一个特例。这样,我们可以明确地断言,这种新理论是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增长或理论增长。然后我们再检验新理论的有效性,如此循环。
借助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解释性理论作为通过逻辑批判从一种旧理论到一种新理论的过渡阶段。正是逻辑批判使科学家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或牛顿所说的“巨人肩膀上”并使观察建立在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它使理论研究不再是靠波普意义上的直觉、猜想或非逻辑过程而变成非常的确定:只要我们知道原有的理论和所要研究的问题,依靠我们的演绎逻辑思维能力——即逻辑批判方法必然会使理论获得发展
3.理论发展的形式
可以肯定,每一种解释性理论都可能带有逻辑悖论,那么是否每一次证伪和逻辑批判都将导致一种新理论的产生?这一点显然与科学史不相符。库恩(Kuhn,1962)由此向波普的证伪主义发起了反击,一种理论一旦产生后将会是相对稳定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成为理论科学家解释问题的基础和应用科学家的有效工具,这就是库恩所谓的规范科学和范式(Paradigm)。拉卡托斯(Lakatos)试图将波谱的进攻性方法论(Aggressive Methodology)和库恩的防御性方法论(Defensive Methodology)相融合并提出“科学研究框架(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概念及其退化和进步性质。与朴素证伪主义不同,人们并不是根据经验证伪来否定原有的理论,一种旧的理论要被否定和取代,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或科学研究框架与之相竞争,该理论必须不仅能够解释另一个研究规划所不能预测的事实,而且还要能够解释更多的能够被经验证实的事实。也就是说,需要一种更一般的理论来取代旧理论,以免出现科学的真空而使人们无所适从。
三、结论
上文分别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关于理论的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我们发现,上述逻辑为我们评价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方法论问题提供了清晰而完整的分析框架:西方主流经济学正是遵循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发展的逻辑而得到发展的,而其对方法论的讨论则无非是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限于篇幅,我们不再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波普著:《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7页
[2] 波普著:《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70页。
[3] 蔡仲:“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自然辨证法研究》,1998年,Vol.14,No.11。
[4] 付耀:“试析经济学方法论演进的四阶段及其内在逻辑”,《当代财经》,2002年第5期。
[5] 桂起权:“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之走向”,《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6] 桂起权:“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家》,1999年第6期。
[7] 郭箭:“新古典经济学与进化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财经研究》,2001年,第27卷第1期。
[8] 韩永进:“波普尔与二十世纪西方经济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Vol.15,No.4。
[9] 黄少安:“经济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10] 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年,第28页。
[11] 考德威尔(Bruce J.Caldwell):“实证主义(Positivism)”,载约翰·伊特韦尔等编,陈岱孙主持翻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12] 廖士祥主编:《经济学方法论》,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13] 林岗、刘元春:“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4] 马克·布劳格著,石士均译:《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6页。
[15] 汪浩瀚:“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经济科学》,2002年第2期。
[16] 汪浩瀚:“论主流经济理论演进的若干新特征”,《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
[17] 杨善解:“波普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8] 杨燕青、吴佳:“新制度经济学的假设论和方法论”,《当代财经》,1998年第2期。
[19] 张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特征”,《经济科学》,1998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 下一篇文章:利润的直接创造者和间接创造者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逻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逻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论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逻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