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的人群不正是执行了这一方针政策吗?一些经济学家鼓吹“纺锤型”,政治家也比较容易接受上述观点。但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表示怀疑。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平均国民收入上下一倍方差以内的收入,才可以叫“中等收入”,拿这个区间里的收入的人群,可以叫中等收入人群;高于平均国民收入加一倍方差的收入人群,那是高收入人群。我国人均GDP大约1万元人民币,人均国民收入应该比这个数目低,就算7千元,方差按3千元估计,这就是说,在目前的中国,年收入4千-1万元RMB属于中等收入,年收入超过1万元的,相对来说,就属于高收入了。当然,因为中国幅员比较辽阔,各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可能相差比较大,中等收入范围当然也有较大差别,但计算的方法应该是适用的。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刘凯欣认为,公务员加薪的前提必须是国民收入普遍有显著提高;国家红头文件也有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应采取与国民收入挂钩的办法”(李唯一,1991,第364页)。我国国民收入每年增长多少,不知道,只知道GDP每年增长大约7%。百分之七多慢呀,熬十年工资才翻一番。公务员的工资如果十年才翻一番,那还有什么劲,还会出现几百人竞聘一个公务员名额吗?公职人员的工资是从税收里面出的,还是按税收的增长率增长公务员的工资吧。所以,国家税收每年以百分之二十几的速率增长,沿海地区的税收年增长率有的达到30%-40%。([2])如果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按年均25%的增长率计算,每三年收入就翻一番,那多快多好啊,凡是有理性的人都会这么追求的,都会努力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换了您也会是这样。你说在1990年,一位科级干部年收入是多少?到2004年变成5万-6万元,按三年翻一番,15年翻五番,倒推折算到1990年的年收入不足二千元。1990年时科长级干部的年收入不超过二千元基本属实。人们发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机制,换来了社会的高度稳定,只在小学、幼儿园之类场合,发生一些零星的不法行为。经济学家在考虑,究竟是给低工资劳动者加工资划算还是增加些防暴警察更划算,究竟是消灭1亿文盲人口([3])划算还是增加些意识形态专家划算。从经济学角度看,提高行政成本,可以换来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执政经验完全可以向国际社会作介绍。 根据国民收入分配守恒定律,如果一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很快,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增长就会很慢甚至下降,贫富分化就会加剧。目前,虽然建立和谐社会的长篇论文屡见媒体、杂志,不要有“仇富心态”的呼声也跃然纸上,然而,却不见高收入者满足、收敛的迹象,据此我预测: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还会进一步加剧。但愿我的预测能够受到历史的否定。
参考资料 [1] 李唯一,1991,《中国工资制度》,中国劳动出版社。 [2] 新华社北京2005年03月09日电: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就财税政策答记者问。 [3]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000年,总人口是12.66亿,文盲倒占了6.7%,也就是说,我国有8482万人口是戴了顶文盲帽子大步跨进新千年的;另外,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到35.7%,也就是有4.52亿人口是小学文化程度。(《中国统计摘要――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