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本源和尺度时走了弯路,进行了“不必要的迂回”。 怎样克服劳动价值论中的旧形而上学
要克服劳动价值论中的旧形而上学,就必须于把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本源和尺度放到交换关系之中来看待。这就要不仅看到交换的自己一方,而且要看到交换对方。 商品的效用价值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直接把需求的满足——效用——当成价值的尺度。这样的理论把价值尺度放到价值物的对方——需求方,价值的尺度不再被看成是存在于价值物的一方。需求方对于价值物来说正是另外的物,需求的满足正是价值的实现——不管这种满足上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也不管这种满足还是其他什么物的满足。当人们把精神的满足看成价值的尺度的时候,在价值理论领域中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意识以外的东西——劳动作为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并不是实在的,人们的主观意识作为价值的尺度却是实在的。因为人们意识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人对于有价值之物来说是一个另外的物,以人的意识为尺度正是以外另外的物的需要为尺度。正因为如此,效用价值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其实际的用处。 但是,效用价值论并不能克服商品价值论理论中的旧形而上学。就理论的来源来说,效用价值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之上的。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理论,这种理论与唯物主义不同之处在于把人们意识当成世界万物的“实体”。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价值问题上,就把人们对于满足的意识当成价值的“实体”。因而,效用价值论不过是旧形而上学在价值理论中的中一种表现形式,并没有超出旧形而上学的窠臼。就理论的内容来说,效用价值论者所说效用,只是指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作用,这种效用只是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发生的。把这种效用看成商品交换价值的本源,同样是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来看待商品的交换价值。正因为如此,效用价值论不承认劳动在交换价值形成中作用。 要把商品交换价值及其本源和尺度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中来看待,首先必须有新的形而上学理论。这种新的形而上学理论与旧形而上学不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任何事物,当然也不会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商品的交换价值以交换价值的本源和尺度。根据这种形而上学理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必须进行改造。劳动价值论将抛弃“价值实体”观念,指出交换价值不可能在其自身得到实现,而只有在交换的对方身上,亦即消费者身上才能得到实现,消费者为生产同种商品所必须使用的劳动时间才是商品交换的现实尺度,用这种尺度来衡量的时间才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实在的本源。这样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改造中将运用效用价值论的方法,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商品交换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尺度的效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满足对方满足的需要的效用,而不应该是指物的效用。一个人用什么去满足别人的需要呢?或者说,一个人需要别人什么呢?显然不是别的,只能是生命力的付出,也就是劳动。如果通过交换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或者说不能节省劳动,人们是不会进行交换的。获得更多的劳动,就是交换的效用。这种效用才是交换价值尺度。一种商品能够换回的劳动多,其交换价值就大,否则其交换价值就小。在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将得到结合——劳动价值论将吸收效用价值论的方法,效用价值论也将成为劳动价值论的组成部分。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