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理论。但要知道,古人的月蚀时刻理论的逻辑结论是很好地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的。 证伪主义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主张科学的理论一定要有证伪的可能性:被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一定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 很显然,仅仅因为一个理论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就称其为科学的理论,那是极端荒谬的。但如果一个理论永远不可能被事实推翻,那会是怎样的呢?没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要么理论是没有内容的,要么就是宗教、艺术等别的非科学的东西。这不是说宗教、艺术等不重要,而是说这些东西并非科学。 科学不是求对,而是求可能被事实推翻,但又没有被事实推翻(张五常,2002)。 可能被事实推翻,这样的理论才是有内容的,才是可以约束行为的。说理论有内容,是说给定理论的约束条件,那么该理论的逻辑结论就是明确可指的。这也是说,给定理论的约束条件,那么与该理论逻辑结论相一致的现象和行为就一定要发生。理论必须要有充分的内容,才是具有解释力的。很显然,理论的约束条件包含的内容越多,那么理论的逻辑结论就越明确可指,理论的内容就越充分。 可能被事实推翻,但又没有被事实推翻。这样的理论一定介于套套逻辑和特殊理论之间。套套逻辑是没有内容的同义反复。特殊理论则是因为理论的约束条件过多,理论的逻辑结论过于特殊,不能一般化,因而也是没有解释力的。 科学的理论一方面要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另一方面还要接受证伪主义的检验。一些人相信上帝,另一些人则不相信上帝,从来没有人成功地证实上帝的存在,也没有人成功地证实上帝的不存在,因此关于上帝的理论是宗教,不是科学。我说上帝长的像我谢作诗,这不是科学。因为你既无法证实上帝长的象我谢作诗,也无法证实上帝长的不象我谢作诗。 一个理论,既要有证实的机会,又要有证伪的机会。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刁仁德,2004,“需求定律的幻觉”,《经济学消息报》(2/6)。 马歇尔,1991,《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颖一,2002,“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 谢作诗,2004,“经济学方法论”,http://www.zuoshixie.com。 张五常,2002,《经济解释》,香港:花千树出版社。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