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基础好,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进程,知道一些典章制度的变迁,懂得历史文献和史实考证的重要性与方法。他们把经济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研究经济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所以他们多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喜欢从引起社会(结构、事件)变化的原因角度选题,善于用顺时序、考证、联系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等方法,侧重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经济变迁的社会原因的社会后果。这是他们之所长。从经济学(系、所)出身的,经济理论与部门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好,了解经济的整体结构与运行机制,学了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和计算技术。这使他们在研究问题时,喜欢研究国民经济整体或其中某个部分的变化(如供求关系变化、市场发育程度、部门经济史等等),即从宏观经济角度选题,善于从计量上说明经济的发展状况,设计某种模型,从经济理论上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后果,抽象出经济学理论观点。一般地说,他们不愿意也不擅长对具体的典章制度进行考证。 经济史学的上述历史与现实状况,使经济史研究者或具历史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或具经济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排除兼有历史学与经济学两个学科长处的学者存在]这使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选题各有侧重。即使研究同一个问题,视角与方法也不尽相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往往也不一样。就这种情况而言,经济史学界中存在两大学派;历史学中的经济史学派与经济学中的经济史学派。 人们常常把经济史学称为“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当然无可非议。但就上述情况而言,不如称它为“跨学科的学科”更为贴切。跨学科是经济史学的一大特点与优点。这个特点和优点,使它在研究方法上有两个学科而不只是一个学科的方法。因而它在方法上比某些学科丰富多样。这个特点要求经济史工作者不能只用历史学科或经济学科中某一学科的方法,更不能用其中一个学科的方法去代替、排斥另一个学科的方法,不能为经济史研究设计一种只适宜一种学科的方法。相反,它要求在两个学科的经济史之间交流研究方法,并在交流中融合为一种经济史学方法。据报道,美国经济学科的经济史工作者与历史学科的经济史工作者定期举行会议,交流研究方法。这值得仿效。我希望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两种经济史专业杂志的编辑部,承担起组织这种交流的重任,既组织面对面的讨论,也组织笔谈,各抒己见。 或问:对于经济史学来说,历史学的方法与经济学的方法孰轻孰重?我认为,一般地说,二者都很重要,因为缺一不可。如果能将其融合为一,那就不存在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个问题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1.研究某问题该用何种方法,即历史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的具体运用问题。因为研究的对象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有些问题(如某种经济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等),仅用历史学的方法 (如考证等等)即可解决,无须用经济学方法。有些问题(如经济史通论中的问题等等),仅用经济学方法即可解决,无须用历史学的方法。从整个经济史学科来说,这类单用一个学科的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只占少数,且非学科中的主体部分。就学科中绝大多数的和主体部分的问题来说,是要兼用历史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结合的具体方式因研究的问题而有差别。然而,研究的都是经济史这个基本共同点,又规定了这种结合方式的基本方面。经济史学研究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人们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故经济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其内容是经济的。经济史学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过程为主要任务的经济史而言,必须采用经济的历史学方式;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的规律而言,必须采用历史的经济学方法。如果就经济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重视经济生活演变过程,而是通过分析这个过程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的规律,而揭示经济规律必须用经济学方法这个角度而言,在经济学方法与历史学方法结合的模式中,经济学方法是其主要的一面。 2.另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的情况强调某个方面,即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对来自经济系的研究生,当要求他们补学历史学的方法时,需要强调说明经济史学的历史学属性与历史学方法的重要性;对来自历史系的研究生,当要求他们补学经济学的方法时,需要强调说明经济史学的经济学属性与经济方法的重要性。对于某个人是如此,对于某个集体(研究室,课题组,编书组等等)也是如此。对于经济史学也应如此。由于中国历史学有悠久的、丰厚的传统,代代相承,并在相承过程中有所创造,近代以来又吸取外来新知识,形成了一套研究方法;由于5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内,大学的经济学读本是苏式政治经济学,内容简单,分析方法贫乏(社会上流行的经济学读物也是如此),就是学经济的人,也没有学到多少经济学的方法(我毕业于财经学院,并长期在财经学院教学,就没有学到多少经济学方法);由于历史系的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必然胜利,几乎不涉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眼下经济学早已开始转轨,而历史系至今仍未讲授西方经济学);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使我们的经济史工作者,就整体而非个别人来说,对历史学方法比对经济学方法知道得多一些,运用得好一些。以至经济史论著(也是就整体而非个别作品而言)中历史学味道浓一些,经济学味道淡一些。可喜的是,用当代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史实的文章已经出现,有的已分析得比较深刻,说服力相当强,使人感到一种新面貌,一股清新之风。《当代农史研究》1998年第l期所载董彦彬《从产权理论看我国的农业合作化实践》就是这类文章之一。我们期待着从经济史事实研究中抽象出经济学范畴和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这些经济学范畴和经济理论既能丰富经济学理论,为理论经济学所采用,又可以解释现实经济运行,对现行经济工作有直接启迪作用的著作(如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诺思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等)早日问世。根据这些情况,在当前阶段,在经济史研究中强调一下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话田.或许是必要的。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