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封建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史,包括的时间是从1840~1949年;中国现代国民经济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史,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史,包括的时间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 三、标 准 要正确分期,必须有正确的分期标准。只有根据正确标准划出的时期,才能表明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某些质的区别。 --------------------- ① “近代史”和“现代史”,“近代经济史”和“现代经济史”……等等中的“近代*和“现代”是一个沿用的习惯称呼。“近代”和“现代”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时间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绝对年代是不相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不是按年代的久远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而是按社会经济形态来划分历史时期的,因此,它都赋予习惯用的“古代”、“近代”、“现代”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内容。 整个社会经济史应以生产方式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根据(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阐明了的。至于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时期内,如何划分历史阶段,应根据什么标准,需要根据经典作家们的指示进一步讨论和明确。 苏联国民经济史学者过去和现在都讨论过同一社会经济形态内部国民经济史分期的标准或原则,许多意见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参考。我国近几年来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对我们的讨论也有很大的帮助。必须吸取这些讨论中的积极成果。但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期的标准,必须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找出一个最切合实际的标准。 现在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准是否应当一致?我们认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和近代史的联系是极密切的,但是,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二者在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所担负的任务上是不相同的。中国近代史必须研究国民经济的变化,因为经济的变化是阶级斗争、政治、思想、文化等等变化的基础。但是,作为近代通史,不仅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广泛得多,而且它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线索,不能不是叙述和分析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发展。以此为它的主要内容。因此,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志,应当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是一门专史,它的对象是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统一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生产方式演变的过程,虽然不可能也不应该离开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其他社会现象,但是它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叙述和分析经济发展过程的。这是它和近代通史的主要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的分期标准,应当是国民经济变化的重要表现和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准是有区别的。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内部,以国民经济变化的重要表现作为分期标准,看来是很明显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征,分析和找出这些重要表现是什么。这正是运用这一标准能否正确划分历史时期的关键所在。 我们认为,这些重要表现是: 第一,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内,国民经济变化的重要表现,首先是国民经济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快或慢,生产力的增长或破坏,经济的高涨或危机,工、农、商、交等部门的发展或停滞、倒退,等等。这些表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是在决定经济史分期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表现不是显示或表明各个时期某些质的区别的主要因素。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此外,在旧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由于分散经营,技术停滞,又受到几重残酷的剥削,生产表现为长期的慢性危机的过程。如从1873年到1933年,耕地面积和单位产量并没有什么增加,①1933年以后耕地面积还在缩小;同时,落后的分散的小农生产,对自然灾害抵抗的能力极弱,产量的增减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农业生产量这一年与那一年的增减,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完全表明社会生产关系或生产力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如抗日战争以前几年,农产量有所增加,但并不能说明这几年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有什么重大的变化。至于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其生产的发展或危机是能较明显地表 -------------------------- ① 根据各时期22个主要农业生产省份的统计的计算,如以1873年为lOO,1893年、1913年、1933年的耕地面积指数都为101。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5页. 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之间的变化;但是,我国资本主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小,它的发展与衰落虽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有密切关系,可是也有变化趋势不一致的时候。因此,工业的变化趋势也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企图以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或停滞、危机的表现来划分我国近代经济史的时期,是不妥当的。范文澜同志曾经正确指出:由于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不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把近代史等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从而“仅仅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是不全面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① 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特殊的过渡性社会,是居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会,是居于独立国家和殖民地国家之间的过渡地位。从而社会经济成分特别复杂,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有性质的逐渐变化。毛泽东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②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性质的某些逐渐的变化,主要的表现在新的经济成份的生产和发展、各经济成份间关系的变化上。诸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开始侵入中国,中国人民遭受双重经济剥削,半殖民地城市和商业买办阶层开始产生,一些地区自然经济受到破坏,……等等。但是资本主义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只是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资本主义才由“萌芽”发展成为经济成份。“中国自从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 -------------------- ①见《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8年,第100页。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20页。 以来,中国社会就逐步改变了性质,它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变成了半封建社会,虽然封建经济还是占优势。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封建经济说来,它是新经济。”①这个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已经侵入中国,但还没有全面控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只是当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了投资特权,把大量“过剩”资本侵入中国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这样,外国垄断资本就控制了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社会经济性质又有了某些变化,殖民地的性质加深了。1931年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公开的直接统治以后,很大一部分地区变成殖民地经济,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经济,由于这些变化表现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性质(质)的变化,所以是国民经济发展变化中最重要的表现。 在以上述的经济表现作为分期标准时,还必须十分重视下面两种情况: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②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各地各民族的经济变化在速度上、程度上以至趋势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考察整个国家经济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