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因此,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经济史的理论研究局限在哪个或哪几个方面。当然,经济史研究者也有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现实也会要求经济史研究者在一个时期特别关注某些理论问题,作为经济史研究工作者共同园地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限于篇幅,也不可能探讨所有的有关经济史的理论问题。因此,可以在一个时期集中讨论一个或几个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有计划地引导或组织讨论。 1.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特色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理论。 2.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史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 3.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的产生与经济形态发展的延续与跳跃的理论。 4.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与经济现代化理论。 5.中国农业经济史与个体农业经济理论。 经济史学理论是以经济史学科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财经大辞典》经济史分卷“总论”、“经济史学科”词目中,我将按照时序研究经济发展客观过程的学科,称之为经济史学科(简称“经济史”);将在经济史研究中抽象出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如上所述),称之为经济史学通论;将以经济史学科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称之为经济史学概论,即经济史学理论。 经济史学理论包括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社会功能和任务,它的任务,它的分支与分类,指导研究经济史的理论和学派,它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工作程序在内的研究方法。 对经济史研究方法极重视,确定并发表了系统论著的,是我们中国经济史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严中平教授和现任会长吴承明教授。严中平教授在60年代写过几篇专门论研究方法的文章,80年代出版了《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一书。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吴承明教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文章,我所读到就有:“外国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派和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论历史主义”、“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等。这些文章总结了中外研究经济史的各种方法,分析它们的长与短。他在这个时期写的“试论交换经济史”、“论广义政治经济学”、“论二元经济”等论文,就我的体会而言,也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吴承明教授认为史无定法;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研究经济史中也是一种方法,即分析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最高层次的指导,但它也只是一种方法。因此,经济史“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其它都属方法论”。这种高明而准确的见解,对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从根本上指出一度很流行、现今远未绝迹的如下错误:把某种理论的具体结论、论点都视为绝对真理,用作框框来套中国经济史上的事实,把中国的实际纳入这些框框之内,作为这些结论的例证。这种做法既导致扼杀了研究的创造性,又导致抹煞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它曾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吴承明教授的观点有助于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的思想解放。 正如吴承明教授指出的:“研究经济史要有历史学修养,又要有经济学的基础”。为此,在经济史学理论方面要有所建树,如吴承明教授这样,是很不容易的。在这方面,我有实践后的体会。我当过中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攻读三年之后,总感到专业方面缺少点什么,后来逐渐地明白,缺的是有关这门学科本身的理论知识,如:什么是经济史,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它有哪些门类,包括哪些分支,这些门类、分支各自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是何时产生的,它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为什么需要它,它的社会功能与时代任务有哪些?它是怎样发展的,已经取得哪些成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学派,当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没有可以指导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果有,是什么,有多少种。它们的特点何在,与历史理论及研究方法,与经济理论及研究方法有何不同?研究经济史要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经济史与哪些学科的关系密切?如此等等。因为自己当研究生时没有学习这些知识,因为在几十年的研究与教学生涯中感到需要这些知识,所以到了带研究生时,就想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为此开设了一门叫做《经济史学概论》的课程。我把自己学习、探索这些问题所得的部分心得,写成讲稿、教学大纲、文章、词条和小册子。1991年,我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瑗同志谈及,想将它们整理成书出版。这个想法获得她及该社领导的热情支持,列入了1993年的出版计划(这可能与中国至今还没有一本这方面的书有关)。1992年,我费了很大的功夫将书稿整理好。几次想寄出,几次都犹豫了。原因是自己对书稿也不满意:对已涉及的问题,有些没有讲清楚;还有几个应涉及的问题没有谈到。近三年,陆续读到吴承明教授的论文,使我有“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庆幸自己没有匆忙地将书稿交与出版社。 在这十多年“经济史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讨论与相关论著的写作过程中,我体会较深的有三点。第一,经济史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立的学科理论。这种理论,可以从历史学理论中吸取有益的资料,但它与历史学理论不同;它可以从经济学理论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但它与经济学理论不同。它不仅不同于历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也不是这两种理论的简单相加或混合。第二,关于经济史学的理论很重要。经济史学要有更大的成就,有赖于对这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往的事实已证明,对这些理论中每一个问题的讨论,都推动了经济史学科的发展。第三,关于经济史学的理论、内容涉及面广,很丰富。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既需要研究的实践经验,又需要广博的有关学科的知识,非贯古今通中外不可。因此,需要集体的力量,不同学者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我衷心希望《中国经济史研究》在今后的十年中,在引导、组织同行们在经济史理论的探讨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