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新经济学
   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 【字体: 】  
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7 08:33:59   点击数:[]    

速数原理。
    在耐用品经济中,这种由消费、投资所引致的景气循环必然表现得更为剧烈。这是因为,耐用品可以使用多年,因此一定存在一个时点,超过这一时点,不仅仅是生产能力将超过需求,而且会突然地出现一个很大的缺口,这势必引起经济剧烈的波动。
    这就是我们从经济史上所观察到的:当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时,经济波动的幅度会增大。
    当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时,经济是否会增强稳定性呢?一般认为,第三产业以服务为主,服务的“产”与“销”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而且一般地对服务的需求本身波动较小,所以,经济波动的幅度会减小。(刘树成、李实,2000,P.55) 然而,似乎我们并不能将美国经济这一轮的稳定增长主要地归之于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特别是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因为美国信息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特别是一些软硬件的生产,  而在本质上,这些软硬件是耐用品。就一般情况而言,后者会抵消前者的稳定作用,这就很难说美国经济现在是更具稳定性还是更具不稳定性。我们感兴趣的是:软硬件这样的耐用品是否具有不同于一般耐用品的特性?其比重的上升究竟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经济的稳定性?
    上文的分析告诉我们:在网络经济下,由于消费的策略互动,供给可以不断地创造出对自身的需求。一般地,这不仅意味着不存在对可实现的创新没有需求的问题,也意味着尽管软硬件是耐用品,但却不会有供给超过需求那一刻的到来,更不用说出现供求大缺口那一刻的到来。耐用品不会被长久使用了,其比重的上升不是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而是增加经济的稳定性。
    5. 结论及其启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凡波动都包含了由消费、投资所引致的凯恩斯循环。所以,美国经济这一次的持续高速增长一定不只是由新技术引起生产率提高所引致,一定还有投资增加的增长作用。事实上,如果我们认为美国经济这一次的持续高速增长仅仅是由新技术引起的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相似的表现。而且,正如臧文所指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研究、开发和应用均要以巨额投资为基础。(藏旭恒、裴春霞,2000,P.42) 生产率的提高是重要的,投资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第二,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由于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策略互动引起的“萨伊定理的复活”,经济周期的规则是可以发生改变的,美国经济这一轮的超长扩张有其必然性。然而,经济周期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这当然主要是源于我们这样的认识:经济周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即使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策略互动引起了“萨伊定理的复活”,毕竟经济中还有传统部门,计算机等新技术创新会引起投资,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消费的增加,这会引致传统部门的扩张,但这种引致的增长总有到头的时候。这就是说,尽管前一种增长效应具有长期性,但是后一种增长效应却是短期的,作为净结果,经济是放慢,还是停滞,还是下滑,决定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至于何时终结,要看各种因素作用的净影响。
    上文的分析还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如果我们假定生产能力的增长快于需求的增长,那么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讲,增长和波动就是一个结构的动态调整过程。增长和波动首先表现为结构问题,其次才表现为总量的平衡问题,即总供求相等的问题。这种结构的调整是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的。进一步,我们对萧条应该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萧条的直接原因当然是有效需求不足,然而,进一步地深究,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恰好来自供给面——市场不能不断地创造出有需求的新产品。因此,为刺激经济增长,抑制萧条,进行需求管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却是供给管理。主要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创造一种要素能自由流动的环境。其次,如果我们承认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讲,增长和波动是一个结构的调整问题,那么对于萧条就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还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可能这正是资源从旧产品的生产领域转移向新产品的生产领域的一种必要的调整。
    第二,我们看到,经济的波动正是由于生产能力超过了需求,或者说,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因此,某种意义上,造成繁荣的原因可能正是造成衰退的原因,抑制经济的高增长可能本身起到了抑制萧条的作用。  
    第三,从美国新经济中我们究竟应学习些什么?  根据我们的分析,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源于新技术创新可以不断地创造出对自身的需求。很自然就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别的国家不创造新技术?你的新技术也同样创造着对自身的需求呀!因此,我们真正应该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如何提供了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及其给予我们的借鉴。参考文献
李平,1992,“
经济适度增长与结构动态变化”,《经济学家》(4)。
刘树成、李实,2000,“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
研究”,《经济研究》(8)。
藏旭恒、裴春霞,2000,“投资增长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美国‘新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学术月刊》(10)。
徐长生,2000,“美国‘新经济’的
理论透视”,《经济学动态》(7)。
萧琛,2000,“论美国的‘新经济’和‘新周期’”,《世界经济与
政治》(4)。
陈漓高、仲黎明,2000,“周期理论:美国经济的繁荣”,《世界经济》(3)。
篠原综一,1998,“新经济论的是非考证”,《世界经济与政治》(12)。
杨培芳,2000,《
网络协同经济学——第三只手的凸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汉斯·韦坎德,1999,“
金融中介、均衡信贷配给与经济周期”,《契约经济学》,北京:经济了学出版社。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1999,“契约理论与宏观经济波动”,《契约经济学》,北京:经济了学出版社。
《总统经济报告》,2000,第311页。
Roamer, Christina D., 1999, “Changes in Business Cycles: Evidence and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Spring.
Mandel, Micheal, 1997, “How Long Can This Last?” Business Week, May 19.
Zarnowitz, Victor, 1999, “
Theory and History Behind Business Cycles: Are the 1990s the Onset of a Golden Ag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Spring.
Krugerman, Paul, 1997, “Seeking the Rule of the Waves”,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De long,James Bradford, 1999, “Introduction to the Symposium on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Spring.
Jeffrey D.Sachs and Felipe Larrain B., 1993, 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Prentice-Hall, Inc., P.520-521.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网络经济的运行模式与竞争策略

  • 下一篇文章: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
  • ››软件盗版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 ››加入世贸与中国数字传媒的发展
  • ››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
  • ››第七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 ››农业大省扩大就业的路径选择及政策...
  • ››审慎对待当前的房地产热
  • ››新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