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的形成。因为这些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化和对外贸易的扩大。手工工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技术熟练工人相对减少,这对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障碍。新的用以节约劳动力的机器的发明势在必行。任何一种产业起初都是吸引劳动力的进入,后来便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其使用。这是由产业的生产力极限和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决定的。从事手工工场劳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现有的技术存在着现实的和潜在的不适用性。因而有技术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得到应用。只有当它的优势弥补发明和推广所花费的成本。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开始于纺织工业。这有其特殊的优点。纺织工业中各种技术和发明连锁性出现。这只能归结于这种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本身。 综上所述,工业化过程中有许多限制条件,手工工场在本国行会制度下只能在农村寻找发展,在国外找到市场。这种生产本身打破其限制,这必然要求交通、政治、土地和资本为其提供便利。工业化本身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中国手工工场是难以形成规模的,封建礼教中男耕女织和女人不允许出户的观念本来就是对自给自足经济的服从。而在发达的江南虽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水稻生产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手工业中的轻工业,而更广大的地区使交通不便,市场难以形成。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中出现料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斯拉夫的所有制形态。这些形态是同时并存的以奴隶制和农奴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它们同样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中国被马克思列为具有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并列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一、所有制形式“表现为公有制”,“决不存在土地的私有制”;二、剥削和统治的形式是“普遍奴隶制”,处于共同体内的个人实质上“是作为公社统一体的体现者的那个人的财产,即奴隶”;三、由于其所采取的普遍奴隶制的形式,因而对原始共同体“所能作的改变最少”,“必然保持得最顽强也最持久”。这样私有产权是很弱的,进行生产改革的个人利益驱动作用是非常弱的。因此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出现英国由个人发起工业化过程,而只能由政府发起。这样无疑是非常漫长的。 参考书目:剑桥欧洲经济史 马恩选集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