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进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事实上,日本在多次战争中已获得经济上的较大利益,特别是在对中国发动的几场战争中,经济利益成为其发动战争主要的动机之一,战争已成为其攫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极端手段。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14年时间里,日本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给中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中国被迫为这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支付十分昂贵的战争成本。中国的战争成本损失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1、直接成本,主要是指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对中国劳力的榨取以及对中国城市工商业和农村农业生产的破坏。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其后又侵占华北、中原、华南大片领土,并将之作为其进一步侵华的军事基地和资源供应基地。他们疯狂地占领、掠夺各种矿产资源。以1943年一年日本对中国铁砂、生铁、煤炭三种矿产的掠夺量为例,即分别为1065万吨、181万吨、5007万吨。1932年至1944年期间,日本从东北即掠走煤22300万吨、生铁1100万吨、钢580万吨。从1940年至1944年,关东军从东北农民手中强征粮食3600万吨,其中1130万吨运回日本。 日本对中国资源的疯狂掠夺是以对数以千万的中国工人劳力的榨取和几百万中国劳工的生命为代价而取得的。在极为恶劣的工作条件与日人的残酷折磨下,大批劳工死于非命,仅东北地区被残害致死的劳工就有数百万人。随着战争的持续,为解决日本国内劳力不足的问题,日本又从中国十多个省市强征数万劳工到日本服劳役,仅据日外务省战后统计,被掳往日本的38935个中国劳工中,共死亡6830人、伤6975人、残废467人。 日军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的烬灭作战。据统计,抗战八年间,仅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鲁豫、山东、苏皖、中原7个根据地共有318万人被杀害,278万人被抓走,共有1952万间房屋被烧毁,损失粮食1149亿斤、耕畜631万头、猪羊4800万只,损失农具、家俱22270万件,被服22963万件。 日军每攻占一座城市,毁灭屠杀之外,便是将所有公私财物洗劫一空。以南京为例,日军不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且还造成了南京市财物的巨大损失。整个战争期间,日军共占领中国城市数百座之多,日军还对重庆、兰州、贵阳、成都、西宁等城市狂轰滥炸,破坏这些城市工商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根据上海社会局的调查,自1937年8月13日至11月中旬,上海工厂被毁者达2270多家,损失总额达8亿元。除上海外,长江三角洲地带工业设备损失,约达50%。武汉三镇损失也极惨重,工厂彻底被破坏者占12%。 由于设备被毁,上海工业生产一落千丈。1936年上海面粉产量3654万袋,到1943年下降为1300万袋,下跌65%。上海棉纱产量,1936年指数为100,到1943年下降到4.3%。华北地区,1936年面粉产量为2035万袋,1944年降为900万袋,下降66%;棉纱产量,1936年为46.9万包,1944年下降为18万包,下降62%。 此外,战争期间,交通运输设备亦遭受大规模破坏。各铁路的大小车站、工厂、铁轨等,大半毁于战火。公路被毁坏者达三、四万公里,轮船损失数十万吨。 农业方面。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估计,全国11.4亿亩耕地中,有6亿亩遭到破坏。全国2300万头耕牛中,共损失800万头。由于战争的破坏,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华北沦陷区有些地方,荒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农村手工业也同样遭受到严重损失。根据郑竹园先生的估计,全国受战争之害的农户在5200万户以上,若按每户损失110元计算,则中国农民遭受的战争损失就接近60亿元。 从以上的分析,仅计1931至1945年14年间日本掠夺中国的资源、财物、粮食、榨取的劳动和蓄意破坏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其总值就在数千亿美元以上。如若加上中国为应对战争而被迫付出的消耗,估计损失总计达6000多亿美元。 这是一笔庞大无比的数字,仅此,日本的侵华战争就让中国经济倒退了不知多少年!此外,据不完全估算,在日本侵华的八年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多万人。 2、间接成本。这里主要考察中国政府因应付战争而需要的军费支出,如果这笔支出的军费是用于经济建设而不是用于战争,中国所可能取得的经济成就。 战争的物质破坏虽然是最直接的、严重的经济后果,但战争所造成的间接成本支付(或可能的、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则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中国人并非是一个好战民族,而是热爱和平的,但是,一旦战火在中国人的家门口燃起的时候,中国人就只有被迫拿起武器,同仇敌忾。仅计1937-1945年间,中国政府不仅不得不将正常的、计划中的经济建设暂时中断,而且还不得不将本来应该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转而用于战争军费的开支,中国因为这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而不得不支付昂贵的间接成本。 据统计,为了应对这场战争,中国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七成被迫用于军费,而预算中剩下的一小部分,除了忙于应付国家各类人员的薪资发放外,几乎没有钱剩下来用于经济建设了。再加上当时构成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关、盐、统三税,皆集中于沿海地区,而这一地区又陷入日军之手,使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濒于断绝。在此种境况下,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如芝麻开花般节节上升,赤字支出由1937年的37%上升到1945年的83%。 财政赤字越多,政府越要通过增发钞票来进行弥补,这样循环往复的结果便是:物价无休止的上涨与纸币币值无止境的下跌,恶性通货膨胀终成难免之势。而通货膨胀的无法治理,又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根基、动摇了人们对政府军事胜利和治理经济能力的信心。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将用于战争的军费开支转变为经济建设的投入,若此,中国经济“起飞”或许真的可以拭目以待。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教授托马斯·罗斯基(Thomas·G·Rawski)在他的著作《战前中国经济增长》一书中,对中国战前经济成长有一个估计,他认为中国战前GDP的正常年均增长率为1.8-2%之间,而高估一点则年均增长率应在2.3-2.5%之间。若照这一增长率推算,如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由1933年至1953年20年间,中国大陆的GDP应增长1.63倍左右。而实际上这一时期的GDP,据刘大中、叶孔嘉估计只增加28%。这20年间,中国大陆的国民生产,由于战争的破坏及生产能力的下降,损失在4000亿元以上,折合美金1800亿元(1952年币值)。 综合1931-1945年14年间,中国因为日本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而所支付的战争成本(含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当以数万亿元计,战争不仅直接折断中国经济跃跃欲飞的翅膀,而且还对后来的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无穷无尽的影响。因此,“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造成无穷的灾祸,我们可以宽恕他们的滔天罪行,但不能忘记这一笔总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