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 箱 │ 66.22 │ 5.15 │ 22.86 │ 100 │ 3000 ┃ ┠────┼────┼────┼────┼─────┼─────┨ ┃电话机 │ 10.00 │ 1.00 │ 3.61 │ 100 │ 2000 ┃ ┠────┼────┼────┼────┼─────┼─────┨ ┃照像机 │ 30.56 │ 1.42 │ 9.87 │ 100 │ 500 ┃ ┠────┼────┼────┼────┼─────┼─────┨ ┃组合音响│ 10.52 │ 0 │ 3.05 │ 33 │ 2000 ┃ ┠────┼────┼────┼────┼─────┼─────┨ ┃录音机 │ 72.83 │ 28.25 │ 41.17 │ 100 │ 300 ┃ ┗━━━━┷━━━━┷━━━━┷━━━━┷━━━━━┷━━━━━┛ 注:第1、2列资料来源见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微机、电话机的数字是估计值;在农村有关数据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为其估算数。
由表-2可见,对全国而言,在十种主要的家电产品中,没有处于饱和水平的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新三件[2]也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他产品(除录音机以外)则大致处于导入期。十种家电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0.4%(以不同产品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计算加权平均),这就说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家电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其未来的空间拓展潜力还很大,目前只不过利用和开发了这个市场1/5的容量。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根本无需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型的家电产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0年左右),给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有力地支撑。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以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洗衣机、彩电和冰箱(不考虑录音机)为例,做些进一步的分析。
1995年我国人口数为12.1亿人,假设今后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至2020年其总数将为15.53亿人。设那时每户人数为3.1人,则届时全国将有5亿户。现再设上述三大件的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百户拥有率为100;则饱和水平时全国三大件的保有量将各为5亿台,如以维持饱和时期更新水平的需求量作为最大生产量,则那时我国每个大件的年生产量将为5000万台(不考虑进出口)。
1995年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量分别为2058万台、919万台和984万台。由表-1可知,如这三大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由当前水平达到85%,则其年产量应分别为3794万台、1520万台和1857万台。在此基础上,还需分别再扩大32%、229%和169%,才能达到上述各自5000万台的年生产量水平(也就是饱和时的年需求水平)。或者说,如以1995年三大件的年产量为基准,要在2020年达到各自5000万台的年产 量,则在今后25年间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年均递增率应分别为3.6%、7%和6.9%。至于那些普及率远不及这三大件的家电产品,其增长前景更是一望可知了。
小结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问题并不在于缺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而在于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的矛盾;矛盾焦点在农村。
先看新三件的情况。由表-2中的数据不难算出,其平均拥有率的状况是:城镇为81.75%,农村为12.99%,全国为32.93%(皆以新三大件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平均)。可见,在城市中,新三件的市场已高度成熟,即将进入饱和区域。但农村市场则刚步入导入成长区。
再看十种家电产品的情况。由表-2数据可算出,十种家电产品的城镇平均拥有率为52.08%(如以对称的S增长曲线做为参照,则其已过了加速高成长区域的拐点),而农村的平均拥有率仅为7.47%。可见目前城镇家电市场已相对成熟,但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导入阶段,与城市整整相距两个阶段。
这种差距显然不能用总需求不足来解释。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至1/4(计入城镇居民的非货币化的福利),这就说明上述差距是由收入(过低)制约造成的,短期总需求的波动影响不了这种长期内形成的缺口。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给出下述直观的描述。在1979年至1985年,农村是用基本农副产品与城市的老三件[3]相交换,后者每件的价格约在200元左右,相互交换的双方之当量大体一致。但到了1986年至1995年,基本农产品的(城乡)需求受到自然约束,故其供给受此约束已无法大量增加(相应地,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也大幅度降低);且农村此时对老三件的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则更是如此),故其供给增加也呈相对停滞状态。
这时,城市部门新三件的供给能力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除了满足相对狭小的城市需求之外,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出路。因为新三件的单价约在2000元左右,比老三件的单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农村却没有新的剩余产出(即较大的新收入增量来源)能与之匹配。而要以原有的基本农副产品与之匹配,则农业人口要减少9/10左右,即农业人均剩余产出要提高10倍(即要提高一个数量级,总产出大体不变),这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简要地说,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之间的缺口,是由于在1985年之后,我国产业(就业)-收支-供求流程出现了转换断裂所致。对此点的详细分析,请参见“产业就业重组和城市化进程”一文。[4]
二、未来市场
本节将对我国家电产业的未来前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其中包括市场的容量、走势和结构。
市场容量
在前文中,我们仅给出了我国当前10种有代表性的家电产品。实际上,还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家电产品未及考虑,如摄像机、VCD、家用冰柜、小型光盘机(MD)、家用传真机、数字式收音机等等,它们将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进入更多的家庭。另外,还有一些小家电:如微波炉、吸尘器、电熨斗、排油烟机等等,也未及考虑。同时,像彩电这种产品,也将向大屏幕、高清晰度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把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以上述10种家电为代表的家电市场容量(每户平均为17180元,根据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而得;注意这是一个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存量概念,与年流量不同),至少还要扩充一倍以上。以此为据,至2020年,如以那时的平均普及率达到饱和水平之值为100,则前述10种家电的实际全国平均普及率20.4%将被归一化为10%。
另外,1995年我国总户数为3.01亿户,其中城市为1.09亿户,农村为1.92亿户(根据1997年《中国统计摘要》中的市镇和乡村总人口,以及各自的户均人口数--抽样调查数,计算而得)。则由前文的假设,2020年我国将有5亿户,这相当于3.0亿户的166%。
如以1995年户均普及率为10%(见前述归一化计算过程),并以该年的家电市场总存量为10个单位;并设2020年户均普及率达到100%(新标准),由于户数还增加了66%(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则归一化的2020年的市场总存量将为166个单位,相当于1995年的17倍左右。要在25年间达到这一水平,则家电产业(或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1.9%(以可比价格计算)。
现设未来25年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则家电产业的GDP增长弹性将为1.49。这种简略的估计表明,从未来的长时期看问题,我国的家电产业仍将持续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结构与趋势
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家电的市场前景,仅仅对其容量做出估计,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结构与趋势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