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 |
|
|||||
汽车产能过剩迷雾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40:10 点击数:[] ![]() |
|||||
产能过剩,中国也不例外。”ARA董事长邓凯对《财经》表示。目前,全球汽车年产量约7000万辆,销售量在5500万~6000万辆之间。 汽车产能过剩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94年旧版《汽车产业政策》发布前后,就有过类似的担忧。当时政府计划启动“家庭轿车”市场,并在2000年之前向几家国有汽车集团投入至少1000亿元。科尔尼公司预测说,到2000年中国8家主要合资企业的实际产能会接近110万辆。 当时,一种普遍的批评是,“从来没有哪一家汽车公司在人均收入如此之低的国家里,投入如此之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能力”。1996年中国人均GDP约600美元,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6000美元才会出现大规模家庭购车的情形。事实证明,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并未兑现,私人汽车消费市场启动乏力,上述八家合资公司在 2000年的总销量不足60万辆。 丸川知雄教授的判断是,自1994年以来中国汽车业就出现了过剩;2001年~2003年间汽车需求增加三倍但车价下降的事实表明,在2001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的产能过剩已非常严重。但“过剩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跨国公司是在重复已经犯过的错误吗?新一轮的投资潮是否仅是一场为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盲目扩张?需要了解的是,十年后,活跃于中国市场的到底是些什么玩家。 十年淘汰赛 从上世纪80年代外资初次涉足中国市场以来,20年来合资公司已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主导力量。2003年,大众、通用与本田合资公司产品占有近一半的市场份额。2000年,仅大众公司一家的市场份额就达到53%;1996年,大众市场份额更在60%以上。2003年,大众仍然保持着中国市场第一的纪录,但市场份额已骤降至33%,离上世纪的峰值渐行渐远。标准普尔特别警告说,大众更可能因为中国市场销量走缓蒙受损失。 大众市场份额的起落,更多地反映出20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竞争的激烈程度。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随后10年出现了大众在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尚未启动;多数汽车巨头对中国以及亚洲市场并不热衷。 94版产业政策出台,第一次大规模点燃了外资投资热情。1995年,通用与上汽集团成立上海通用,丰田将自己在与天汽合作的大发公司的股份从17%增持至33%。1996年东风雪铁龙开始规模化生产富康ZX。 1995年在华汽车厂家轿车销量32.2万辆,主要买方为公司与政府用户,重要玩家是大众、雪铁龙、克莱斯勒和大发。 2000年,获批在华合资生产乘用车的外资公司从1995年的6家增加到20家,加入WTO的预期(关税降低)进一步加强了外资在中国的参与程度。8家主要合资企业在华产能已接近110万辆。这一时期大众仍然保持着市场份额过半的绝对优势,大发与铃木在第二梯队,标致雪铁龙市场份额开始萎缩,克莱斯勒明显出局。新玩家通用、本田市场份额均在5%左右,但两者均对领导者大众直接造成威胁。 2002年中国轿车市场发生创纪录增长:2003年产量202万辆,同比增长83.25%;销售197万辆,同比增长75.28%。 这些空前的数字背后,包含着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外动力。首先是私人消费者已取代政府与公司用户成为轿车最大买家,私人用车保有量占总保有量50.33%。其次,外资争相与中国本地汽车集团联姻以进入市场----三大和广汽每家都至少与两家外资车商建立合资企业,形成了罕有的“一妻一妾”合资模式。 三大国内汽车集团身后的外资车商实际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6%。但大众市场份额遭受严重切割,标致雪铁龙继续萎缩,通用长势迅猛,本田稳步上升,“现代+起亚”、马自达、日产、丰田后发力量引人注目,宝马、戴克的进场加深了市场细分程度。 消费者主体与制造商份额变动意味着什么呢?是买方市场话语权增加。同时,经过十年磨砺之后,活跃于中国市场的外资车商少有生手,多为经验丰富的老玩家和灵活大胆的挑战者。前者的代表是通用,后者的代表是“现代+起亚”,而市场最推崇的精明玩家是本田。 2004年5月中,AC尼尔森通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消费者电话调查发现,价格因素已成为最重要的购买因素。AC尼尔森话音甫落,上海通用即全线下调别克品牌价格,平均降幅达到8%,最高降幅达11%。价格战与成本控制将成为跨国车商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产品吸引力不足的公司将首先受到冲击”,行业分析师邓凯认为,两类公司产能扩张风险较小----“以中国市场利润进行再投资的公司风险偏低;同时,进口量越大的公司,风险越小。” 以此衡量,大众、本田、现代都属于以中国区赢利再投资/扩产的类型,日产则属于后到又挟重资投入,与通用当年的策略相似。6月日产集团副总裁志贺俊之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日产对合资公司“东风有限”的10亿美元投资已基本到位。丸川知雄分析说,“日产也许面临着比其他外资更大的风险,因为它选择在合资企业中并入东风汽车的卡车和零部件工厂,不得不承受设备过时和冗员的压力”。 但跨国公司投建新工厂其实包含两种概念,一种是在本地采购生产,部分实现国产化;一种是本地工厂仅为进口零部件的组装车间。前者无疑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后者则是近两年新进入中国市场跨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