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汽车产能过剩迷雾      ★★★ 【字体: 】  
汽车产能过剩迷雾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40:10   点击数:[]    

产能过剩,中国也不例外。”ARA董事长邓凯对《财经》表示。目前,全球汽车年产量约7000万辆,销售量在5500万~6000万辆之间。
  
  悲观的看法是全球汽车业已在经受20%~30%产能过剩的折磨,这一幕在中国出现后会如何?《商业周刊》扼要说:“先是产能过剩,接着是价格战,公司利润随之下降,后果是投资紧缩。”
  
  大众中国刚刚宣布的大幅降价措施初显价格战的阴影。观察家们担心10年前跨国公司对巴西市场过度投资会在中国重演。不过,资深的业内人士对产能过剩的理解并非一道是非题那么简单。科尔尼(上海)董事副总经理孙健认为,“从总量上讨论过剩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看细分市场----比如北美市场,是市场竞争造成的,不畅销的产品就过剩了。”
  
  在“新政”的探照灯下重新打量一下6月1日以后宣布增资扩产新计划的外资公司,2003年通用在中国市场份额为9.5%,本田为6%,现代+起亚5.1%,日产3.6%。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家均属于成长速度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赶超者。“我认为本田和日产的扩产决定建立在他们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基础上,与新政无关”,研究中国汽车业超过10年的专家,东京大学副教授丸川知雄对《财经》表示。
  
  实际上,今年6月中旬美国汽车新闻集团举办中国峰会传来的外资声音,已从过去一年的高歌猛进开始变调。敏锐的跨国车商正密切关注中国汽车业增长是否可持续的命题。
  
  谁是这轮增长的真正消费者?根据行业咨询公司ARA研究,中国最大的区域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江浙中心城市,它们占去了2003年轿车销售的一半,并且以消费25万元左右价位的车为主。精英群体固然可以带来一两年的高速增长,却无法消化全球跨国汽车巨头源源不断涌入的中高档车型。
  
  “未来的利润率会越来越小,(在中国)建一个厂如果五年后你还能生存,你的市场份额也不会特别好。”亚汽资源董事长邓凯预言说。

  而跨国公司们一方面承认扩大投资后价格走低和利润摊薄的趋势,另一方面,对产能过剩的风险似乎并不特别担心。问及大众在巴西过度投资的教训,大众总裁表示在中国的投资将逐步地谨慎进行。目前市场份额低于1%的福特更为克制。董事长兼总裁小福特表示,福特不会在扩大产能方面投入太多。不过,在做出上述表述的同时,这些厂商也同步宣布自己在中国最新的投资计划。标致雪铁龙董事长对英国《金融时报》直率地表示“不必相信汽车制造商做出的所有声明”。
  
  汽车产能过剩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94年旧版《汽车产业政策》发布前后,就有过类似的担忧。当时政府计划启动“家庭轿车”市场,并在2000年之前向几家国有汽车集团投入至少1000亿元。科尔尼公司预测说,到2000年中国8家主要合资企业的实际产能会接近110万辆。
  
  当时,一种普遍的批评是,“从来没有哪一家汽车公司在人均收入如此之低的国家里,投入如此之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能力”。1996年中国人均GDP约600美元,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6000美元才会出现大规模家庭购车的情形。事实证明,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并未兑现,私人汽车消费市场启动乏力,上述八家合资公司在 2000年的总销量不足60万辆。
  
  丸川知雄教授的判断是,自1994年以来中国汽车业就出现了过剩;2001年~2003年间汽车需求增加三倍但车价下降的事实表明,在2001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的产能过剩已非常严重。但“过剩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跨国公司是在重复已经犯过的错误吗?新一轮的投资潮是否仅是一场为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盲目扩张?需要了解的是,十年后,活跃于中国市场的到底是些什么玩家。
十年淘汰赛
  
  从上世纪80年代外资初次涉足中国市场以来,20年来合资公司已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主导力量。2003年,大众、通用与本田合资公司产品占有近一半的市场份额。2000年,仅大众公司一家的市场份额就达到53%;1996年,大众市场份额更在60%以上。2003年,大众仍然保持着中国市场第一的纪录,但市场份额已骤降至33%,离上世纪的峰值渐行渐远。标准普尔特别警告说,大众更可能因为中国市场销量走缓蒙受损失。
  
  大众市场份额的起落,更多地反映出20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竞争的激烈程度。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随后10年出现了大众在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家庭轿车市场尚未启动;多数汽车巨头对中国以及亚洲市场并不热衷。
  
  94版产业政策出台,第一次大规模点燃了外资投资热情。1995年,通用与上汽集团成立上海通用,丰田将自己在与天汽合作的大发公司的股份从17%增持至33%。1996年东风雪铁龙开始规模化生产富康ZX。
  
  1995年在华汽车厂家轿车销量32.2万辆,主要买方为公司与政府用户,重要玩家是大众、雪铁龙、克莱斯勒和大发。
  
  2000年,获批在华合资生产乘用车的外资公司从1995年的6家增加到20家,加入WTO的预期(关税降低)进一步加强了外资在中国的参与程度。8家主要合资企业在华产能已接近110万辆。这一时期大众仍然保持着市场份额过半的绝对优势,大发与铃木在第二梯队,标致雪铁龙市场份额开始萎缩,克莱斯勒明显出局。新玩家通用、本田市场份额均在5%左右,但两者均对领导者大众直接造成威胁。
  
  2002年中国轿车市场发生创纪录增长:2003年产量202万辆,同比增长83.25%;销售197万辆,同比增长75.28%。
  
  这些空前的数字背后,包含着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外动力。首先是私人消费者已取代政府与公司用户成为轿车最大买家,私人用车保有量占总保有量50.33%。其次,外资争相与中国本地汽车集团联姻以进入市场----三大和广汽每家都至少与两家外资车商建立合资企业,形成了罕有的“一妻一妾”合资模式。
  
  三大国内汽车集团身后的外资车商实际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6%。但大众市场份额遭受严重切割,标致雪铁龙继续萎缩,通用长势迅猛,本田稳步上升,“现代+起亚”、马自达、日产、丰田后发力量引人注目,宝马、戴克的进场加深了市场细分程度。
  
  消费者主体与制造商份额变动意味着什么呢?是买方市场话语权增加。同时,经过十年磨砺之后,活跃于中国市场的外资车商少有生手,多为经验丰富的老玩家和灵活大胆的挑战者。前者的代表是通用,后者的代表是“现代+起亚”,而市场最推崇的精明玩家是本田。
  
  2004年5月中,AC尼尔森通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消费者电话调查发现,价格因素已成为最重要的购买因素。AC尼尔森话音甫落,上海通用即全线下调别克品牌价格,平均降幅达到8%,最高降幅达11%。价格战与成本控制将成为跨国车商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产品吸引力不足的公司将首先受到冲击”,行业分析师邓凯认为,两类公司产能扩张风险较小----“以中国市场利润进行再投资的公司风险偏低;同时,进口量越大的公司,风险越小。”
  
  以此衡量,大众、本田、现代都属于以中国区赢利再投资/扩产的类型,日产则属于后到又挟重资投入,与通用当年的策略相似。6月日产集团副总裁志贺俊之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日产对合资公司“东风有限”的10亿美元投资已基本到位。丸川知雄分析说,“日产也许面临着比其他外资更大的风险,因为它选择在合资企业中并入东风汽车的卡车和零部件工厂,不得不承受设备过时和冗员的压力”。
  
  但跨国公司投建新工厂其实包含两种概念,一种是在本地采购生产,部分实现国产化;一种是本地工厂仅为进口零部件的组装车间。前者无疑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后者则是近两年新进入中国市场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竞争策略及发展对策

  • 下一篇文章: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汽车产能过剩迷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汽车产能过剩迷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汽车产能过剩迷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