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基地,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园的建设。 5.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根据农民意愿,在满足农民居住自用的基础上,引导将多余的产权房入股参与建设集中的、规模型产权式农业旅游住宿设施,开展农业旅游经营活动。 6.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农业旅游。本地农户可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休闲农业旅游,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 7.积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各种开发主体,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支持农业企业兴办现代农业园区旅游项目。政府、企业等多方联手建设集聚型农业旅游基地。 8.制定《江西省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法规,成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专业指导和管理,形成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主导农业旅游景区点建设,农业旅游的管理和服务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 9.建立农业旅游安全机制。加强对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安全防范、食品卫生等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紧密依靠社会公共安全系统,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加强维修和保养,建立起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农业旅游安全体系,确保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安全。 (四)建立休闲农业培训体系,加大旅游农民的培训力度 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则是这个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因子。休闲农业培训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相关公务人员培训系统、产业经营单位人员培训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系统。其培训对象涉及相关产业链方方面面的从业人员如生态农业技术人员、旅游规划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等。其中,旅游农民的素质是制约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农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据统计,中国2001年共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另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平均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中,只有6.6名农业科技人员。由于不懂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了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多数农民仍然采用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浅层次的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表现得力不从心,使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相对下降。所以在加强旅游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民的科技素养。这样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也应把培养培训农业旅游人才的工作纳入全省农业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享受相关优惠,基本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旅游开发管理人员队伍和导游服务人员队伍,促进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宋亚非,刘国忱,高敬华. 我国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J]. 旅游学刊,1999(6) : 64. 唐智勇. 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 宏观经济管理,2003(9) : 51 - 52.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段兆瓣.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03(3):25-27. 王龙峰,樊喜军.休闲农业,促进经济发展[J].扶贫在线,2003(7):39-40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