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自家养的农家猪、农家鸡、鸭都是游客所爱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了,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为生态江西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思想保障。 (三)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其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形式体现的,它要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为1:5,提供就业机会多。 其二,休闲农业的开发,扩大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经销商的中间盘剥,同时农民也可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增加收入。 其三,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将城市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市乡村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因此,农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产量的提高,产品质量的上升,休闲农业旅游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当地经济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江西省宜春市现已建立休闲农庄近2000家,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近亿元,吸纳就业人员突破1万人。 (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 休闲农业的产业化有利于培育江西省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江西省“名优特产品”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农业市场组织发育的产业环境,提高江西省农业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业市场组织竞争力。其次,休闲农业的产业化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江西省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发展资金、人才和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江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增强江西农业的竞争优势。 三、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传统种植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沉淀,农业产业化经营较早,休闲文化的发展较其他发达省份落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农业大省,其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历届政府也特别注重农业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以来,江西省的农业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到目前为至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旅游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良好,休闲农业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国家旅游局“城乡和谐游”的提出,这是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机遇。 (一)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1.江西省旅游经济在节节攀升,为休闲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9.73万人次,同比增长33.38%。其中接待外国人18.41万人次,同比增长35.06%;香港同胞16.08万人次,同比增长40.95%;澳门同胞5.77万人次,同比增长40.97%;台湾同胞9.47万人次,同比增长16.15%。旅游创汇13 960.75万美元,同比增长34.3%。接待国内旅游者6 000.23万人次,同比增长18.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39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15%。 2.旅游设施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产业化硬件保障。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38条,赣州、景德镇、井冈山机场增开了至旅游热点城市航班;纵横江西的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增开了十多趟江西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580公里,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旅游景区的10条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进入的条件。同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新增上档次的旅游汽车近千辆,新增旅游星级饭店139家,分别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3.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仅2005年招商签约资金达135亿元,实际引资52.53亿元。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井冈山、婺源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仙女湖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萍乡、瑞金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对外形象窗口。同时,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达2.6亿元,促进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全省开发的古村落已达40多个,涌现了婺源古村、乐安流坑、青原渼陂、安义古村群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加快发展的乡村,婺源江湾、星子温泉、宜春温汤、浮梁瑶里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改变了面貌的乡镇。 4.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天然依托。庐山是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鄱阳湖列名《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省现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4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107个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个,其中4A级14个,3A级6个;旅游星级饭店28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1家;旅行社5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3家。全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景区的数量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75倍和2.5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并形成了“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瓷都名村文化旅游线、“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红色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批专项旅游线路。
5.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化提供客源基础。休闲农业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随着江西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再加上人口集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出现,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