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复建设成本”。这就是说,动 态来看,增加电信竞争带来的重复建设,其固定成本可能随着电信业务的扩展而更容易地被分担。
关于竞争降低电信收费的效果,几乎在任何开放电信竞争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不过,最清楚显示这种竞争降价 效果的,还是率先开放电信竞争的美国。人们通常以为美国开放电信竞争自 1980 年中期始。但是文献表明实际上还要早得多。早 在 1959 年(当时美国电信市场还是 AT&T 的一统天下),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就批准了一些大公司利用微波技术建立 自己的通信网络的请求。 10 年后, FCC 把这一许可扩展到了允许设立新的电信公司来向没有能力自行建网的公司提供微波电信的 服务,后来著名的 MCI 公司由此应运而生。到了 1970 年代中叶,对 AT&T 独家电信垄断的攻击风起云涌。 MCI 甚至未经 FCC 的批 准(并通过法庭裁决战胜了 FCC 试图制止的意志)就擅自向市场提供普通的长话服务。几乎同时, FCC 这一权威机构本身也有步骤 地推动电信开放,例如强制电话公司必须允许顾客自行选择相关的通话设备,而这个市场过去历来由 AT&T 一手把持。 1974 年 下半年,美国司法部依据反垄断法起诉 AT&T 在经营长途、市话和电信设备市场上的独家垄断。经过长达 8 年的诉讼之后,法 庭于 1982 年作出了对美国电信史具有长远影响的判决:将市话业务从 AT&T 中独立出来,并且分成 7 个独立的地区贝尔公司( R BOCs )来营运。这一“肢解”决定从 1984 年 1 月 1 日执行,从此, RBOCs 经营市话和地区性长途, AT&T 经营长话、设备制造和 贝尔实验室。美国电信业从一家独霸变成了一个“分立的”( balkanized )部门。
“分立”是走向竞争体制的重要准备,虽然它本身还不等同于开放竞争体制。例如, 1984 年美国国会的《有 线通讯法案》一方面减少了对有线通讯业的管制(即允许更多的“分立”),另一方面还是禁止地区性市话公司染指有线通讯业 务。 80 年代中叶以后,美国电信业进入“打破独家垄断、鼓励分立”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长话、市话、有线电视、电信设备制造 和信息服务多家分立、但各家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更准确地说,处于“分立”阶段的美国电信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长话公司、 设备公司、有线电视和信息服务公司之间“流动”,选择自己满意的对象,但长话、市话、有线和信息服务的业务却由法例管制 ,井水不得进犯河水。
出人意料的是,当有限的竞争因素引进电信业之后,引起的竟然是一场也许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伟大的产业变革 。从 1984 年到 1996 年,电子和数字传输技术革命席卷美国和世界。其结果,一方面几乎所有电信服务的成本都显著地下降;另一 方面,各个“分立”的电信网络复合、特别是电话、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三网合一的技术前景,清楚地显示了出来。 1996 年美国通 过的新的电信法,最主要特色就是超越“分立”管制的立场,允许各个分立的长话、市话、有线电视和其他信息服务公司的互相 进入、交叉经营。。这就是说,美国面对电信技术三网复合机会的制度选择,是全面开放电信竞争。 1996 年以来, 长话公司重新“进攻”地方和市话市场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过。上文提到 AT&T 并购 TCI 的消息,不过是美国的长话巨无霸 在收购地方小贝尔屡不得手之后,转向“长话与有线电视结盟”策略的一个新动向而已。
美国电信业沿着“管制独家垄断、允许多家分立和全面开放竞争”的路径变革体制,产生的一个可以在数目字 上观察的后果,这就是美国电信成本日益降低和电信业务量显著扩大。根据统计, 1980 - 1993 年十三年间,美国州内电话费的指 数从 100 %降为 47.6% ,平均每年降低 5.6 %;州际电话费指数降为 60.7% ,平均每年降低 3.8 %。同期,州内通话业务从 1980 年的 1330 亿分钟上升为 1993 年的 4000 亿分钟,州际通话业务从 1400 亿分钟上升为 3230 亿分钟,每年平均增长分别为 8.8 %和 6.6 %, 快于同期美国 GDP 年平均增长率( 2.4 %)两倍以上。粗略地说,通话费用每降 1 %,通话业务增加 5.7 %。 1994 年后,美国和西欧 长途通话费用的下降速度以为技术革命而显著加快,例如, 1997 年西欧北美的国际长途的平均单价下降了 25 %,并且可望按同等 速度持续到 2000 年。美国 FCC 估计,现在平均每分钟 1 美元的国际长途可望再下降 80 %,到 20 美分。象 Qwest 这样以声像聚合网络 提供电信服务的先驱公司,今年已经向美国个人消费者推出每分钟 7.5 美分的长话服务。而公司的销价,只是每分钟 5 美分。根据 汪丁丁最新来自美国的报告,网络电话甚至可望在近期达到每分钟 1 美分。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 Crandall 和 Waverman 合著的介绍北美电信管制改革的书,要取名为《便宜的通话》(“ Talk Is Cheap ”)。假定通话费用降低引起的需求弹性值不变,美国长话平均费用从 1 美元降为 1 美分,她的国内长话和国际长话业务将 从 1997 年的 4800 亿美元再增加多少倍?
电信重复建设:成本和预期收益
美国电信“开放竞争-降价-业务扩展”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日本和澳大利 亚,所有这些过去 20 年开放电信竞争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美国的效应。香港电信业自 1992 年以来分步开放竞争的经验,更值 得大陆电信业借鉴。
起点到处都是一样的:独家电信垄断。原来的香港电信(市话业务和国际长途业务)都由大东控股的香港电讯 公司,按照“管制下的独家垄断”模式下提供。 1992 年,香港开始推动地方市话竞争,电信管制向香港电讯以外的公司增发电话 牌照(市话专营权),形成市话电信服务的竞争态势。开放电信服务,不能不涉及电信网络问题。最初的办法也是法令香港电讯 向其他电话持牌者出租线路网络,但是随后,相信是被“揉搓”成本所驱动,竞争者要求自建(即“重复建设”)地方电信网络 。 1994 年,电信管理当局开放本地固定通讯网络服务牌照( FTNS ),并于 1995 年 6 月后引进了三家新的固定网络商(新世界电话 、新电讯与和记电讯),首先在地方市话市场上形成四网竞争的局面。
1994 年香港政府还做了一项重要决定:确立“回叫业务”( call back )在香港合法。所谓“回叫”,就是利用各国国际长途电话收费差价中存在的市场机会,由高收费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将通 话要求传达到低收费地区(主要是美国),然后由后者拨打回来并按照当地较低的费率收费。据估计,全球回叫业务市场已达 20 亿美元,并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长。“回叫”其实是基本不用增加重复建设成本而推进电信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与那些用行政 手段禁止“回叫”、或者对此征收高额附加税的地方不同,香港政府主动宣布回叫业务合法。由于“回叫”的平均收费只相当于 香港国际长途费用的一半,这个市场不可能不红火。到 1997 年,香港涌现了 20 多家经营回叫业务的公司,业务总量达到香港国际 通话业务的 20 %。
多个地方市话的牌照加上回叫业务的合法化,对香港的国际长话形成竞争压力。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90 年代 香港与南中国(特别是广东)的电信业务发展迅猛。所有香港持牌电信公司都投资扩展与大陆南方的通讯业务。这当然不能算作 “国际”通讯业务,但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电信业务,却占香港国际电信业务的 47 %。于是,国际“回叫”和香港与南中国的电信 业务,两下夹攻香港电话国际的独家垄断地位。本来香港电讯国际独家持有的国际电化专营权,要到 2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