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衣服吗?生产衣服就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吗?美国人当然不担心中国不给它生产衣服,因为生产衣服的国家不只是中国,它完全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衣服。但是中国如果不能从美国获得操作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得到。这就是区别,生产衣服和生产新经济操作系统并不是平等的分工。 按照静态比较利益,所得出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政策,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来说,应该讲求动态的比较利益,扶植自己的战略产业,否则,就会在21世纪被驱逐出世界大国行列,不要说与美日欧并驾齐驱,可能连印度,巴西也要超过我们。 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主导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跨国合并,收购和合资形式向全球扩张。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往往是内部分工的结果,海外合资企业仍然受总公司指挥。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德国的巴斯夫,在中国有9家化工企业,从尼龙,地毯,醇,涂料,维生素,乙烯,染料,乳胶,到分散体,形成系列产品分工体系。国内企业受到行政系统(条条块块)的分割,缺乏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即使掌握大部分股份,也很难敌得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商业和金融控制。 那么,中国人自己发展战略产业是否可能?许多人心存疑虑,或者说是20年来传媒工具天天在批判闭关自守,鼓吹中外技术合作,把发展高科技和战略产业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身上。我国自己制造的150座大型民航喷汽式飞机“运十”,已经在1980年制造成功,但被弃置一旁,去和美国麦道合作生产,结果在1998年波音兼并了麦道,借机和中国毁了约,现在中国只能生产50---80座的支线飞机,而波音和空中客车,已经在设计300座的巨型飞机了。未来20年,中国需要进口1600架大型民航客机,占全世界需求的1/10,但是自己不能够生产,这难道能够取得什么“比较利益”吗? 中国人自己对独立发展战略产业信心不足,除去上层亲美利益集团和传媒导向的影响以外,9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行的所谓“主流派经济学”,片面鼓吹静态的比较利益论,难辞其咎。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如果接受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2005年时的实际GDP会因此提高1.5%等等。按照这一类的论调,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一切保护措施。最近又有人使用"CGE模型",虽然复杂多了,基本思想还是自由贸易,零关税最好。中国许多"主流派经济学家"也说:自由贸易是讲效率的,是生产问题,可以让每一个人的平均收入更多一些;保护主义是管公平,是分配问题,每个人平均的福利会降低,因为保护总是保护一部分人。 中国著名的左翼经济学家左大培论证的恰恰相反:保护幼稚产业恰恰是解决效率问题的,自由贸易从长远看,并不具有高效率。 历史上,西方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200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对新兴产业严格保护,只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先进"的产业),英国政府曾经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禁止本国臣民使用别国纺织品,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比较美国与南美国家,可以知道自由贸易政策如何有害于经济发展。19世纪初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在19世纪美国人不断反对英国人干涉其内政,对制造业实行高度贸易保护主义,很快就发展起了最先进的工业和经济;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自己的制造业,到20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只知道拉美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口替代的失败,却不知道正是吃够了19世纪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才转向"进口替代"。我们有理由怀疑,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闭口不提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发展,永远保持经济优势而搞的宣传和理论误导。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平均关税率5%,1912年美国平均关税是18.5%。美国当时已经是工业发达国家,仍然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中国只有那么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怎么能发展!现在的人都批评那时的洋务运动,认为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落后国家光是没有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工业不能发展。 比较成本学说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用僵死的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这种规律称为“学习效应”。美国人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生产成本可降低20%。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20%,而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20%的成本。 考虑学习效应,可知静态比较利益之荒谬。发展中国家生产“新产品”少,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相对成本高于发达国家。要使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多生产。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新产品相对生产效率永不会提高。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发达的国家扼杀其未来的竞争对手的手段。 李嘉图的相对比较利益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到了要素禀赋理论就变成了"土地、劳动和资本"多种要素理论;但是里昂惕夫悖论指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比较优势相反。于是又有新的解释,认为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熟练劳动力,这就是最初的"人力资本"概念。后来又有需求偏好理论,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得更快,这是从需求而不是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最有价值的是所谓"技术差距论",指出比较优势来自于技术差距,而技术差距是前一个阶段投资的结果,把技术发展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可以从动态上解释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一个产品在创新期是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期就变成资本密集型的,在成熟期变成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在衰退期就变成一般劳动密集型的。 “技术差距论”告诉我们,比较优势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上是投资形成的,是可以培养并不断变动的。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在一个历史阶段中进行巨额投资,培养自己的战略产业,特别是基础性的创新。因为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比如电脑芯片、飞机上的战斗雷达,只能自己开发,美国人是不会卖,也不会通过合资给我们的。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对外依赖度将会越来越高,在关键时刻必然受制于美国,这个问题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甘心不甘心当美国的附属国的问题。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