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美国主流经济学家信奉新自由主义,在信息时代仍然认为市场完美而过于迷信市场、迷信自由放任,机械地运用自由放任学说,这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治理延误的根本原因。中国金融危机治理延误,从理论根源上基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但从实际上看,既有金融危机面前政策过度从紧的原因,也有金融危机面前学界认识过度乐观的因素。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治理上都存在延误,但导致治理延误的原因则各不相同。
关键词:金融危机,治理延误,货币政策,财政救援 全方位的金融危机治理包括预防、援救、处置三种政策。Bordo等(2001)和Edward与Quintyn(2000)强调,“在危机爆发初期进行及时的干预是危机治理的最有效时刻,政府的果断干预可以将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这时市场不确定性较小,救援的成本低,效果好。何德旭,郑联盛(2009)认为,在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诸条基本原则中,首要的原则是及时性(timing)。虽然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治理上都存在延误,但导致治理延误的原因不同。
一、中国对危机治理的延误
(一)金融危机面前,政策过度从紧的延误
从2003年到2007年,在双稳健的宏观政策调控下,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7年,GDP增长率和CPI分别为13%和4.8%,2008年4月CPI达到8.7%,经济明显过热。防过热、防通胀,似乎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相应从“稳中适度”转向“从紧”。
1.降息的延误。2007年起,央行连续六次加息,贷款利率的累计上调幅度较高。其通过累积效应和乘数效应,酿成2008年7月开始的中小企业倒闭高峰。央行直到2008年9~12月,才5次降低基准利率,3次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
2.存准率多次上调的延误。2006年7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18次上调至17.5%,大约冻结40000亿元的资金,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影响的市场资金规模大约在14万亿-16万亿元之间。最后一次是从2008年6月15、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紧随其后的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只有9%,四季度进一步下降到6.8%,这些从紧政策,早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冲击。
3.名为稳健,实为偏紧财政政策的延误。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安排1800亿元,比上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安排国债投资3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
4.提高“双比重”政策的延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政策直到2010年末才提出。1978-2007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投资年均增长为16.35%,高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同时,消费年均增长14.99%,低于同期GDP增速0.96个百分点。继续扩大投资不仅空间有限,而且边际效益递减。近年来中国货币贬值、房价食品价等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使一些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负增长,内需严重萎缩。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产生的生产过剩,造成了企业销售困难,又产生对出口的进一步依赖。
5.减税、尤其是中小企业减税政策的延误。直到2009年才小步推出,对年应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2010年减税总额300亿,仅占当年税收总额的0.4%,小微企业难以发展,就业难以扩大。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直到2011年9月才实施、四个月减轻居民负担仅550亿元,消费扩大有限。2009年1月起,在全国推行增值税改革,但税收不减反增,2009、2010、2011年,财政收入连年增加20%以上,分别约为6.85万亿、8.3万亿、10.37万亿元。
(二)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学界认识过度乐观,引起其治理延误
尽管2008年1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仅为5.4%,从2007年10月以来持续走低(2005、2006和2007年对美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0.4%、24.9%和25.7%),但在2008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办的“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发言人一致乐观。李向阳认为,“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余永定也认为,“中国实行紧缩政策的重要性不会因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降低。”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同样认为:2008年“经济增长会减缓,但仍维持在10.5%”,而“中国经济已经遇到一个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如果调控不好,今年的CPI将可能突破2位数。”面对次贷危机,林毅夫明确表示“乐观。首先,中国银行业购买的次贷很少,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其次,美国虽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盈余来源国,但是中国出口以中低档的消费品为主,其收入弹性低。我认为美国经济萧条最多会让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绝对不会出现负增长。”然而,该谈话的8个月后,即2008年11月份,中国出口额就出现自2001年6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7%,出口拉动-3.6%;2009年1-4月份,出口下降20.5%;进口下降28.7%,使我国GDP增速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9%下降到第四季度的6.8%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6.1%,因而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逐步显现。这一切反映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
二、美国对危机治理的延误
美国金融危机始于次贷危机。2008年以来,美国政府花费2.2万亿美元、美联储花费1.2万亿美元应对经济危机,但还是给美国及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至今仍然不能走出这一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危机治理延误。
1.降息的延误
从2007年9月开始,仅仅一年半,美联储利率从5.25%降到历史最低的0.25%,这时次贷几乎全行业崩溃。美联储降息的最佳时机应该是“次贷危机”明显爆发的前几个月,而不是在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金融救市已经历三个阶段,这是一个救援力度从不够到足够的渐进过程。就力度而言,最佳手段是迟到的。第一阶段是资产置换,增发国债以购买不良资产,清除金融系统中的毒瘤。可是很快发现这些毒瘤已和金融机制中的健康细胞密不可分,这种救助方式无济于事。第二阶段是政府注资,获得优先股股权,确保主要金融机构不破产。此前,金融救助主要靠市场,美国政府主要运用监管制度维持金融稳定,鲜有直接注资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监管当局和最后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救助缓慢迟钝,最初寄希望于市场应对的美国政府,“认识到问题正变得十分严重时”,才违背其传统、迫不得已对通用汽车公司等实施“国有化”。
2008年,毅然通过摩根大通注资贝尔斯登,这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破天荒地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救援投行、开创了金融危机治理规则的新篇章,也引起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模式之间的一场大论战。第三阶段有(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二个特点:一是大印钞票,2009年3月到7月底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突破2.5万亿美元,其中,新融资渠道的资产占主要部分。二是财政部愿意与私营投资者一起购买不良金融资产,剔除金融体系中的烂资产。
2.非传统货币政策实施的延误
非传统货币政策是指在经济大萧条时,当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受阻、货币政策失效、所采取的以修正市场利率预期和恢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目标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与创新。其基本内容如下:一是维持低利率;二是超常规模注入基础货币;三是直接参与长期信贷和资产市场,主要内容是提供流动性。在这次反危机政策操作中,流动性工具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使用频率之高以及交易对手之广,在货币政策操作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在2007年美国次贷虽然几乎全行业崩溃,但是对于次贷危机的危害置若罔闻。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