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 |
|
||||||||||||||||||||||||||||||||||||||||||||||||||
2003年德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13 21:59:04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 当前德国经济状况正处于1993年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其难点主要表现在:2002年经济复苏目标已然落空,增长率仅为0.2%,居欧盟各国之末;失业规模居高不下,全年失业人数月均在406万规模上徘徊;财政赤字达772亿欧元,占GDP比重3.7%,突破《马约》标准;德国DAX股市动荡不止,市值缩水达44%。宏观经济指标中相对乐观一点的是,维持去年0.2%微弱增长主要靠外贸贡献率独撑,此外,全年物价上涨率较低,全年平均为1.3%。从去年末至今,德政府不断调整和出台若干政策措施。政策目标排序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主动创造就业需求和适时增加财政收入,以扭转近两年经济不断下滑的颓势。前景预测:鉴于经济停滞已持续两年,若干改革措施涉及“三高”体制,难度不小,加之世界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若干不确定性因素,2003年德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即使增长也带有恢复性质。
资料来源:联邦德国统计局2003年1月公布的数据和联邦财政部公布的数据。 2003年数系政府提出的预测值。 二、结构矛盾和外部环境影响 从纵向比较看,近两年德国经济的增长表现似乎又重现了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常态,即经济持续低迷,再现增长疲态(平均1.7%)。在分析德国经济形势时,一方面要观测短期供需因素变化,同时还需把引致经济持续疲软的短期原因和中长期因素结合起来比较。概括地讲,中长期因素表现在两方面:结构老化和外部冲击。结构问题首先表现在,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结构变动很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增长结构中主要靠传统产业拉动,比如,德国的传统制造业占GDP高达30%以上,差不多比美国高出近4个百分点。而传统制造业近年来一直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约束和利润平均化影响。加上德国现行体制中的“三高“(高税收、高工资和高福利)挤压,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度逐年下降。传统产业固然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基干部门,但要维持住这一实体产业的竞争力同样要靠新技术和资金的持续性投入。作为工业大国,德国近两年来的设备投资则是逐年下降,特别是在研制与开发方面(占GDP的比重),德国又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也落后于瑞典、瑞士、芬兰和韩国等国。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德国建筑业属于传统产业。这一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年年萎缩,年年负增。据有关分析,从1996年起,建筑业非但对整体经济有所推动,反而使每年的经济增长缩减0.3个百分点,成为德国经济的长期负担。 外部冲击对于象德国这样高度依赖向欧盟和外部市场出口的国家来讲,受到的负面冲击确实比上世纪90年代还要大。近两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特别是美国经济自身复苏表现欠佳,加上日本经济十年沉疴,欧盟经济总体复苏鲜有起色,诸多因素叠加起来,阻滞了德国经济的回升。从这个角度看,德国经济增长乏力既是其多年来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进展不大的一种必然结果,又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有直接关联。 三、两大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经济连续两年疲软乏力,凸显了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些原有矛盾。德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失业进一步恶化,其次是联邦财政形势严峻。德国就业市场长期以来本身存在相对过剩的失业大军。这是一种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失业率也不低,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失业率平均在7-8%之间,两德统一后的90年代更有加剧之势。从长期看,这种状况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形成的:一是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逐步减少了对劳动力的吸纳;二是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推行企业内部合理化过程中(降低工资成本因素),相对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增大了用机器设备的替代投入;三是两德统一带来的地区性失业挑战和突发性经济转型压力。上述原因或变化趋势在近两年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更有加剧之势, 例如,近两年的失业问题就更加尖锐。 根据今年德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全德就业者总数大体在4055万左右,到2002年12月,登记失业人数为422万,全年平均大体在406万。区别在于联邦统计局需要与欧盟各国的失业统计具有可比性。不管怎么说,德国现存的失业规模在欧盟中居首位。再做进一步分析,在失业总数中,其中男性212.9万,女性180.1万,长期失业人数相对固定在130万左右,20岁以下的青年人失业大体在100万左右。由于统计表中,未给出德籍和外籍失业统计分类,其构成比例不得而知。由此看来,德国失业总数长期徘徊在350万左右,即使在经济状况不错的2000年,失业总数和失业率同样不低。这说明,劳动力供给实际存在相对过剩,这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德国的现实选择是,如果每年能把失业总数控制在350万左右,失业率保持在78%之间,即可大大缓减就业市场压力,如能降至7%以下,可视作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如2000年,当经济增长达到2.9%时,即失业并未构成其第一突出压力。但目前德国就业市场关系绷得很紧,就业的季度因素和每个月度新创造的数万个就业岗位都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动态指标。 财政形势严峻。由于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02年财政困难凸显,表现在三个方面:主要税收增长未达标并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增幅;财政支出难以控制,赤字突破《马约》标准;财政调节处在两难境地。据财政部初步统计,2002年预计财政收入2237.7亿欧元,而1-10月实际收入1667.6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主要原因与经济增长不景气有直接关系。原预计全年财政支出2475亿欧元,其中1-10月支出2113.6亿欧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由此反映出支出难以压缩的状况。据最新统计,2002年联邦一级财政赤字达772亿欧元,占GDP比重为3.7%。同时也是欧元区十二国财政赤字状况较差的四个国家之一。因此,德国财政赤字问题也受到欧盟的警告并引发对《马约》标准是否灵活执行的争论。 从长期原因看,目前的财政困境也与两德统一以来历年累积的大量转移支付政策有直接关系。据统计,统一以来,联邦政府每年用于东部重建的各项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