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和无赤字也不能与政策的自由化和非自由化画等号。目前俄罗斯实行平衡的财政政策,一是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重陷债务危机的泥潭;二是为了控制通胀,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但是,小财政不利于反危机、扩大国家投资、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在实行平衡财政的同时,也在努力恢复债券市场,以便通过发行数量适度的、结构合理的国债,使财政从对经济的中性政策,转为对经济的积极政策。另外,政府的财政政策也不是单方面的,在主张实行无赤字预算的同时又主张实行降低税率的政策,而降低税率是财政扩张和刺激生产投资的政策,与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紧缩政策是反向的。同样,对于“浮动汇率”、“私有化”、“自由竞争”、“商品、劳动和资本自由流动”等等,都应该进行具体分析,从俄罗斯的现实经济条件中去寻找答案。目前俄罗斯继续实行浮动汇率,是为了保持卢布贬值形成的对国内生产部门的有利条件和分散金融风险,这并不等于永远实行浮动汇率,因为浮动汇率不利于改进技术、稳定经济、引进外资,还会引起还债成本上升。俄罗斯还将继续实行私有化,加强保护产权和投资者权益。对此,应该注意的是私有化的目的、范围和形式,应该看到政府仍然坚持对公共产品部门和天然垄断部门实行国有和国家控股,并强调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至于自由竞争、资本自由流动,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一般性政策,根本不是自由化的标志。
从根本上说,对普京道路的分析应该着眼于俄罗斯历史的大环境。计划经济体制曾促进苏联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一度出现辉煌。但是,它固有的弊端使其历史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最后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俄罗斯独立以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应该说大方向是对的,但是改革的方针政策脱离本国国情。在目标模式上照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在过渡方式上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在反危机上不是刺激投资、优先稳定生产,而是实行紧缩、优先稳定财政货币。结果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长期交织并存,最后演变成以金融危机为尖锐表现的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危机。金融危机宣告了照抄西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的失败。人们的反思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实行混合所有制,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注重社会政策;放弃休克疗法,实行渐进式改革;一切以经济为中心,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促使经济快速增长。普京道路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俄罗斯历史的必然产物。不会因为某些具体条件下的具体政策而改变它的根本方向和性质。
二 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 或“社会市场经济”
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来说,在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考察,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模式有四种类型:英国古典经济学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凯恩斯主义与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弗莱堡学派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或称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前一时期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是建立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笃信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主张自由放任,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避免危机和失业。新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认为国家干预经济不仅不能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会限制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其基本观点是古典自由放任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翻版,是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否定国家经济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试图建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由于脱离国情而使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憧憬的自由市场经济变形为野蛮无序的非效率的市场经济。普京在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主张建立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市场经济通行的国家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其执行的定式属于俄罗斯的未来,目前情况要求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凯恩斯认为,经济不景气和危机的根源,是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经济运行的有效需求不足。要使经济重新出现繁荣,必须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为此,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3] 。凯恩斯理论的实质性贡献不在于具体政策,而在于指出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的经济运行必然产生总量失衡,为了解决“市场失灵”,必须实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因此,它的重要意义是开辟了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国家干预的新时代。凯恩斯主义不仅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如法国“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北欧“福利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受这种思想和模式的影响,加之考虑转轨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反危机的任务,普京曾提出要建立“可控制的市场经济”。
当选总统以后普京的思想有所变化,转为主张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不再强调如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而是强调国家如何确保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创造条件。根据2000年总统国情咨文,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条件方面将主要发挥以下作用:第一,保护所有权;第二,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第三,保护经营自由;第四,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空间;第五,实施社会政策 [4] 。
普京的上述主张类似于德国弗莱堡学派的观点。德国弗莱堡学派既反对英国古典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又反对苏联中央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其特点有二:第一,主张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弗莱堡学派反对实行计划经济,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自由竞争。但是,他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与英国古典市场经济不同,他们反对古典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主张实行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国家干预。同时,他们所主张的国家干预又与凯恩斯主义不同,他们主张的国家干预仅限于实行“秩序政策”,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是直接干预经济运行过程的“过程政策”。第二,主张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是阿尔马克提出来的,意指将市场经济的原则与社会公平的原则结合起来。社会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理论模式,又是联邦德国战后实行的现实经济体制。战后德国从艾哈德政府起开始实行这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德国奇迹。艾哈德指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 [5]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实行混合所有制,保持国家有限干预,重视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普京主张在俄罗斯实行的正是这种“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或“社会市场经济”。
三 反对重新国有化,主张完善已形成的微观基础
通过实行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而大私有化又经历了证券私有化、货币私有化和个案私有化三个阶段,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主体基本实现了多元化。根据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截至1996年年底,俄罗斯实现私有化的企业共12.46万个,占私有化初期国有企业总数的60%;在资产上,非国有资产已占资产总量的60%;在产出上,非国有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其中私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