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上,提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区位论和城市经济区模式,从而揭示了城市圈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过程,对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城市群也可以认为是多个城市圈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关联紧密的城市空间。中国最早提出城市经济圈概念的是周起业、刘再兴等人,他们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提到:“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相邻的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及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全国的经济网络”。即城市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邻近的一批卫星城市及城镇,连同这些城市覆盖的范围,构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群体。 如南京城市圈则是以南京都市发展区为“核心”,仪征、句容、马鞍山为核心圈层,扬州、镇江、芜湖、巢湖为紧密圈层。我们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是沿着主干线城放射性延伸,并分裂出许多卫星城市。 ⒊城市带 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马塔(Auturo Soria·Mata)第一次提出城市带的思想,虽然马塔的带形城市还不是城市带,但已经包括了城市带的思想。城市带是城市圈内城市空间分布呈带状的的城市群,在城市带内不仅城乡差别几乎很小甚至不存在,而且卫星城市之间、小城镇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社会生活达到空间频繁和便捷。在城市带里每个城市都是在乡村和郊区的融合体中发展起来的,并围绕中心向周围扩展,与相邻的城市相接,[1]也即沿着中心城市的交通主干道,分裂出若干个卫星城市及小城镇,形成了发展城市带,不仅能使人们在同一区域内随时选择城镇与乡村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内容,而且能带动城镇周围农村地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城市化,至少能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城市带还是对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最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区域布局,能更快地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带主要有沿海城市带、铁路城市带、运河城市带、江河城市带等等。如南京城市圈内沿江城市带:包括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等5个设区市以及仪征、江都、当涂、和县等县(市)。这些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既能为现有的中心城市南京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为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提供服务,有利于第四代卫星城市——“带城”的培养,从而不仅为本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也为所在的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激发、增强城市圈、城市群的竞争力。 四、中心城市、“带城”之间的协调发展 鉴于“带城”与小城镇明显的不同点,它们之间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显得更为紧密。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卫星城市必须在中心城市的辐射覆盖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卫星城市的功能,否则卫星城市承接、分担中心城市功能压力不足,使得二者之间的职能分工分散,“带城”与“带城”之间吸引力不足,不能形成有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城市连绵区,不能形成有机的城市体系。因此“带城”的发展首先必须确定自身的中心城市是哪一个,再积极的接收辐射,在此基础上,形成反磁力中心,与城市圈内其他的“带城”紧密联系。总之,“带城”与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合理的城市分工;②扬长补短、加强合作促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⒈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1931年威廉·J·雷利(W.J.Reilly)根据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他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用以解释根据城市规模建立的商品零售区。康弗斯(P.D. Converse)在雷利的理论的基础上,于 1949年提出“断裂点”(BreakingPoint)概念。断裂点理论认为:城市的吸引范围是有城市的规模和相邻城市间的距离决定的,相邻两城市吸引力达到的平衡点即为断裂点。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可以用下列公式求出:[2] 式中, 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 为两城间的直线距离, 、 分别为A城、B城的人口 断裂点公式在实际运用中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城市人口规模不完全反映城市的实际吸引力。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出若干有代表性的指标来确定城市吸引区的边界将更符合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 ⒉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城市与相邻区域的中心城市相互影响。他们之间通过交通、通讯等手段不断进行着人口、货物、服务、信息、技术、金融等的交换、区域与城市联成一个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这种交换成为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引力与斥力这对矛盾来实现的。当相互间的引力大于斥力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就不断调整,中心城市规模愈来愈大,城市密度越来越高城市空间体系不断膨胀,集约效益越来越显著;当引力小于斥力时,郊区化、逆城市化占据主流,辅城、卫星城市纷纷出现,城市体系更加完善;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变量,并非常量。城市与城市相互作用的非均衡状态是常态而引力与斥力相等是非常态,是一个特例。因此区域与城市才会不断调整和优化。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引力模式公式表示如下:[1] 式中, 为城市a对地区o的吸引力, 、 分别为城市a、地区o的人口。 为城市a、地区o之间的距离。 利用引力模式可以直接计算两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其表达式为: 式中, ——两城市间相互作用力, ——两城市间距离, ——经验权数, ——两城市人口,b——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这个引力模式的特点是简单明了,但要应用于实际却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是式中的变量如何确定的问题。引力模式中确定城市质量一般用人口规模,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口规模的大小与城市的发展并非呈正相关关系。并且现代城市的发展,仅仅用人口规模来体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使用一套科学的反映卫星城市综合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值来表示 ,更能表现出“带城”“新城”发展状况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程度。 ⒊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上述的所讲的城市辐射范围半径的界定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所谓协调发展是在以城市吸引区为边界,由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和农村腹地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大系统,通过在城市间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通过组织和管理过程不断提高三个亚系统的有序程度,使大系统达到优化和和谐,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同步进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产业协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以及农轻重比例和发展速度的协调。应根据优势互补原则,从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两个层次统一考虑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城乡地域分工和经济体系。 ②市场协调。以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和大市场原则,建立跨城乡、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界限的城乡统一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期货市场等),规范市场行为准则,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贸易壁垒,打击欺行霸市、坑农行力和非法竞争,实现工农衔接、城乡衔接以及农户与市场衔接.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城乡劳动力市场网络,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协调工程的实施。劳动人事部门要改变过去只管城市就业,不管农村就业的偏向,统一管理城乡劳动就业.③两个层次规划和建设协调。要改变过去就城论城、就乡论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