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3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19:00 点击数:[] ![]() |
|||||
第四课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通过故事情节去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议论句、段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 看《铁塔尼克号》的节选部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分析。 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形象的讨论分析。 抓住重点段落,分析,开放式讨论。 五、教学课时: 如果学生预习好,可以二课时,最好是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因为,课文内容和故事片《铁塔尼克号》的故事非常相似,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故事和人物,第一节课看《铁塔尼克号》的节选部分,并且结合课文讨论它们的异同。 第二课时 讨论“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1、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请从文中选择三个表现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句子,分析之。 2、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来到茫茫大海上”,“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这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3、“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逼了过来”,“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这两句中的“逼”和“剖”字用得很好,请问好在何处?
4、“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为什么? 5、“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6、怎样读好课文16段后的朗读? 7、摘抄描写“雾”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8、短句短段“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的作用是什么? 9、“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他是如何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他的“做人之道”具体指什么?“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船长 2、能见度越来越低, 环境越来越恶劣,这是“诺曼底”号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下文“诺曼底”号遇难作铺垫) 3、(组词答题)逼迫:有极大的威胁。逼近:无法躲避。 4、为下边的船长的话做铺垫“60人”“妇女先走……”人道主义。 5、“利己主义”总结上文的“15段的内容”。“可悲的”是照应“险些儿把小艇弄翻”。“悲壮的舍己救人”领起下文,船长的…… 6、 7、课文开头的写雾是客观介绍,没有感情色彩。最后“阴惨惨的薄雾”是为悲壮牺牲的船长做背景 ,烘托了气氛。 8、 第三课时 一.导入:看课后练习三,进行讨论。(教师点拨:这是最亲的人同遇灾难时表现出的人性之美。假如同遇灾难的是一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又会表现出人性的哪一面呢?) 二.复述课文(讲故事): 三.撞船之后,船上情形怎样?(可用几个词概括。) 四.怎样理解“他把自己给忘了?” 五.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学生分析讨论对话的内容及特点。它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六.怎样理解:“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那里就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七.“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这样”指代什么?哈尔威船长在沉船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了吗?有些什么办法呢?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与船共沉呢? 八.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试做分析。 九.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概括。不必求全求精。教师检查小结。 作业设置: 1. 给加点字注音: 猝然( ) 湍急( ) 须臾( ) 肇祸( ) 屹立( ) 似乎( ) 调遣( ) 真谛( ) 2. 做《一课一练》中P5页的内容。 课后小结: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