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七年级语文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8      ★★★ 【字体: 】  
《社戏》教学设计8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18:33   点击数:[]    

教学目的: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作者对农家少年的诚挚情谊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磁带     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弄清全文结构。
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上册中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什么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该文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作者把百草园比作什么?(乐园)在今天将学的《社戏》中作者把平桥村比作什么?为什么?两者的体裁有何不同?(《从》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社》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它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概括。)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乐园,散文(回忆录);
         《社戏》——乐土,小说  文中的“我”≠作者。
       
二、 题解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他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课文情节很简单,叙述我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生动有趣,形象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三、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找人上黑板听写,其他人在笔记本写)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
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归省xǐng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四、听录音,思考:
1、 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那些事?
2、 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1):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
          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
明确(2):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戏后余波)   

五、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详见板书)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写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情景。(主体)
第一层(4——9)写“我”到赵庄看戏的愿望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实现了。
第二层(10—13)写小伙伴熟练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途中优美的景色令“我”陶醉。
第三层(14—21)写到赵庄后看社戏的情景。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31—40)“我”对吃豆、看戏的怀念。
六、作业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   四   课   时
要点:总结全文;订正课后练习。
过程:
一、 复习旧课
二、 学习第三部分——理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
 1、文章写到从赵庄归来,“看戏”的经过就写完,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明确:起衬托作用。写六一公公送豆,是拿六一公公的豆与“昨夜”的豆相比较,虽然六一公公的豆是“粒粒经过挑选的”,只有“不识好歹的人”才说“比不上别人的”,但“我”却以为“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从而突出了“偷豆”的情趣,进一步说明那些偷豆的小朋友,是多么值得怀念。使故事产生“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样用白描手法抒写故事余波的结尾是十分出色的。

2、戏并不好看,豆也普通,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好戏、好豆”呢?
明确:关键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 老人、小孩朴实真挚的感情和劳动本领、办事能力。
(2) 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
(3) 偷豆有趣。

三、 总结全文:
1、 中心:本文通过对“我”十一、二岁时和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写作特点
(1)景物的描写传神逼真
       看戏途中的夜景,表现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
       写赵庄戏台
       写归途的景物“比喻”
(2)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
    
四、 写作训练:
写一段两三百字的文章,介绍你家乡的地方或你参加过的某项文化活动。



主体板书
                       1、随母归省小住
平桥乐土     2、乡间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打包票
                 夏夜行船:拔、点、磕、架
   赵庄看戏               散出、朦胧、踊跃、听到
                 船头看戏:骂、吁气、打呵欠
                 归航偷豆:大白鱼、喝采
                           “偷我们的罢”
  戏后余波:     六一公公送豆
                 “我”的怀念之情


   语言行动来体现:
   双喜:聪明能干,有指挥才能,是孩子头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热情
六一公公:善良、朴实,珍惜劳动成果又大方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忍着不死》

  • 下一篇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金盒子》教学设计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社戏》教学设计8”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社戏》教学设计8”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秋天(网友来稿)
  • ››《柳叶儿》教学设计1
  • ››春(第一课时)
  •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童话...
  •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
  • ››《社戏》教学设计(3)
  • ››《郭沫若诗两首》三课时教案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 ››《散步》教案设计2
  • ››《社戏》说课稿
  •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 ››《社戏》教学实录
  • ››《社戏》的意味
  • ››《社戏》学习要点
  • ››《社戏》第一课时
  • ››《社戏》教学设计(3)
  • ››《社戏》教案设计(1)
  • ››《社戏》教案设计7
  • ››《社戏》教案设计2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