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1.6 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 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1.7 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至此,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够理解曲线和方程的“纯粹性”及“完备性”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1.8 编拟读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案例8 在《立体几何》(必修本)“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可拟以下阅读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①三个定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②定理中的“有且只有”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性? ③定理3的推论1证明分几步? ④定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⑤平面几何中的公理、定理等,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你能试举一例吗?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3 几点体会与认识 3.1 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3.2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3 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