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数学教育
   函数图象中体现的辩证观点      ★★★ 【字体: 】  
函数图象中体现的辩证观点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9:17   点击数:[]    

=a3=a4=a5≠0时,它们的共性就暴露得更加彻底,后四条抛物线均可由y=a1x2经适当改变位置而得到,而开口方向、大小均不改变。    六、具体与抽象
    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感性认识常来之于对某些具体实践的思考;而理性认识则来之于对这些初步认识概括和抽象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只有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发展为抽象的理性认识以后,才容易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才可以转化为运用的能力,才能为更高级的抽象提供基础和保证。我们可从细读教材中发现,无论是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研究,还是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讨论,都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展开论述和论证,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的认识不局限于具体,而使之逐步上升为抽象,教材中每讲好一些具体的、典型的例题后,总是来一个"一般地,函数……具有以下性质……",从而抓住了本质联系。正是这个"一般地",构成了学生认知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我们应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之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后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七、量变与质变
    本章体现量变与质变观点的内容,例子很多,要使学生深刻认识这些内容却是很困难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宜逐步引导,点滴渗透,而后去系统推进对这些内容的理解。(1)对于一次函数y=kx+b,若从k≠0变为k=0,情况如何?(2)二次函数y=ax2+bx+c中,规定 a≠0;若令a=0,情况如何?(3)反比例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如果x=0,或y=0,又将如何?(4)对于y=kx+b,从k>0变为k<0,则其变化特征如何相应变化?(5)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若Δ>0变为Δ=0或Δ<0,相应的函数图象及性质将如何改变?(6)对于周长确定的矩形,当相邻边长均为周长的时,面积的大小有何特征?(7)对于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bx+c,从x<-变为x=-,再变为x>-,其增减趋势如何相应地改变?
    诸如此类,均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质变的例子。
    八、有限与无限
    事物或数量中,有限总是表现为具体的,因而我们对这一概念可以穷极或易于理解,或能完全把握;而无限则是抽象的,它是一种运动无限延长的过程,是物的一种变化发展趋势,是一种抽象的理念,需反复渗透方可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
    (1)学生"准确地""画出函数y=2x-1的图象",其实只是画出了这个函数图象的一个有限部分,远非全部,即用有限的部分去"表示""无限"的趋势。(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抛物线,显然也只是画出了函数图象的一个"部分",用"有限"的一些点"确定"其"大致"位置、形状、大小,而连线是从有限走向了无限。(3)在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关于有限与无限、极限的思想体现得更为充分,例如观察教科书上例题y=的图象,当x(或y)的绝对值越大(或越小)时,y(或x)的绝对值如何变化?何谓"无限接近"而"永远不能到达"两坐标轴?(4)坐标轴上有多少个点?坐标轴有多长?一个象限内有多少个点?直角坐标平面内有多少个点?坐标轴上任意两点之间有多少个点?以坐标平面内任一点P(a,b)为圆心,任意小的正数r为半径作圆,圆内有多少个点?圆上有多少个点?圆外还"剩余"多少个点?抛物线可以画多长?……所有这些具体的、生动的材料,都在向学生对数的理解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无限、极限等观点。
    九、离散与连续
    离散与连续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连线使离散与连续得到了统一。如教科书上画y=x及y=x2的图象,均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由离散到连续的手法,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中,渗透和体现的上述辩证观点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观点除上面已叙述的内容之外,至少还有微观与宏观,直与曲,精确与近似,部分与整体,绝对与相对,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等内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为帮助学生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应根据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当渗透,系统推进,当渗透到一定程度时,再适时进行整理,适度地进行概括和抽象;日积月累,使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地并深刻地扎下根去。这样,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康托尔与集合论

  • 下一篇文章:“案例分析”应重在分析——关于搞好“案例分析”的若干想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函数图象中体现的辩证观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函数图象中体现的辩证观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谈解题思路的发现与范畴间的辩证...
  •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
  •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
  • ››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
  •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 ››数学与文学
  • ››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
  • ››如何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 ››“问题解决”和中学数学课程
  • ››波利亚的解题训练与“题海战术”的...
  • ››函数图象中体现的辩证观点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