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相结合而获得成功。该文从宏观上考察了建国后17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而后从建国后文艺上作者的组织化、政治思想的意识形态化、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及其自我改造三个层面上,对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心理作了微观研究,深入地考察了政治文化与17年文学的内在关系,揭示出行政权力制度化看护下的文学创作,必然导致对新中国政治的从属;政治思想的统一化,又必然导致历次文学批判运动以政治意识形态排除各种异己的思想,使文学文本转化为一种政治修辞工具;而新中国知识分子在“自我改造”后的政治心理,又必然导致他们从事文学活动时全面接受政治领导的心理基础。在政治文化的如此重压和导引下, 17年文学尽管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雷同化、公式化、模式化、概念化作品的大量出现是必然的。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以往的17年文学的研究来说,由于宏观把握得当,微观研究深入,以及两者的结合,不能不说是一项重要的超越!
三、论文观点的原创性和资料的翔实性问题 对于硕士论文,只要它的某些观点有些新意即应予以肯定,但对于博士论文,应要求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具有原创性,即在此以前谁也不曾这么提过,现在由论文作者提出,而且言之有理,自成一家之言。不仅如此,论文作者为这一原创性观点佐证的资料,翔实丰富,言之凿凿,令人信服。假如我国的文科博士论文,都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将使中国的文科学术水平大大提高一步,而且还将使中国的文科立足于世界先进之列。 王成军的博士论文《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就是这样。在文学理论界,普遍认为,历史、传纪文学是纪实,小说是虚构,历史小说是七实三虚,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公论。但王成军却在论文中说:“不! ”他提出了“一切叙事皆是纪实”的原创性观点。不过,他所说的纪实与传统意义上的纪实不同,一是纪实有之事,二是纪可有之事。后者的“可有”,指实际可能发生,包括孙悟空飞行的想象,贾雨村错判葫芦案的心理真实等。论文作者还从中西小说的叙事渊源、中国小说的“史传模式,作者·叙述者·隐含作者、时间·记忆与自传叙事”等多种角度,论述了“一切叙事皆是纪实”这一原创性观点。由于论文据以立论的资料颇为翔实,仅提供答辩的《前言》及1、2、6、7、11、16六章的注释即达242处,参考文献、中文书目为48种,外文书目为14种。因此,读后不能不为作者“一切叙事皆是纪实”的原创性观点说服。 周维培的博士论文《明清南曲格律谱考论》,则在明清南曲曲谱的历史发展,明清南曲音乐的精神所在,明清南曲曲谱家对南曲音乐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三方面,提出了称得上是原创性的观点(由于本文篇幅限制,这里不一一转述周文的原创性观点及其论述过程) 。本来,中国的曲学是世界戏剧史、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学问。但是,自钱南扬、任半塘二先生逝世后,由于他俩未有曲学的再传弟子,比之其他专门学问,曲学竟一度成了“绝学”。周维培出于对中国戏曲事业的责任感,下决心把一度又成为“绝学”的曲学学到手。他不分寒暑,夜以继日,悉心钻研曲谱,认真研究前人的曲学著作,终于把一度已成“绝学”的曲学继承了过来。再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他在曲学上述三方面的原创性观点。由于他掌握的资料极其丰富,一度成了“绝学”的曲学,在周维培的笔下又成了他的“绝活”。可见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原创性观点是何等重要!
四、“仰视”与“俯视”研究对象的问题 某些博士论文作者,当他们确定将某种文学现象或某一古代作家、某一学术大师作为他的研究课题后,对这种文学现象、这一古代作家、这一学术大师,常常采取“仰视”的角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他们称颂备至,绝少提及他们的不足。虽说这种“仰视”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仰视”却并不可取。因为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一代学者,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和观点,既要向前人学习,也应看到前人的局限,指出他们的不足,作为我们的教训。所以,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如何解决好仰视和俯视相结合,也是博士论文写作中的一个大问题。 孔建平的博士论文《文艺美学的维度》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以往的文艺美学,他从文艺美学的三大维度:“人的感性生活”、“个体生命的价值”、“文艺的救赎功能”,分别作了审视。一方面他“仰视”过去的经典文艺美学,对它们符合文艺美学三大维度的论述作了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又“俯视”过去的文艺美学,对它们背离、悖反文艺美学三大维度的言说作了恰当的批评,进而以文艺美学的三大维度为中心,建构了文艺美学的新的理论框架,取得了文艺美学研究的突破。殷祝胜的博士论文《陈寅恪的学术渊源及其演变》,解开陈寅恪的两大学术之谜:为什么掌握了20余种东方古今语文的陈氏不着重研究上古史和塞外史而着重研究中古史? 为什么陈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治学重点又发生了大转变,以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写了《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不朽著作。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陈氏的仰慕之情。但是,另一方面,殷祝胜也不是一味仰视陈氏,他又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高度,对陈氏在学术上实行从上古史、塞外史到中古史的转变,从史学研究转变到诗作研究中的得失,作了细致的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