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论文指导 → 论文撰写 |
|
|||||
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及纠正方法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2:36:00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关键词:纠正方法 通过第一章烧伤科技论文表达类型的讲解,我们对科技论文的概念应当有这样的认识:科技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也称之科学的论证性文章。其意义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推广,可以传世。然而,撰写论文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形形色色的问题可以发生在论文的各个部分,或者说从论文题目到文章结尾,无处不无毛病错误出现。从本章开始,试图通过对某些烧伤科技论文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或恰当的纠正方法,供广大作者参考。但是论文所要表达的问题有许多,本章重点讨论样本问题。 一、烧伤样本与总体 对于医学研究来说,样本就是病人、健康人或某个单位、或受试动物。为使论文撰写与科研设计、实施及统计学处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这里采用“样本”一词。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我们经常通过一定数量的病人与健康人或动物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推论出同一性质的全体观察对象的某些情况。如我们连续观察了500例烧伤病人的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疤痕生长情况,伤后3个月内有100例病人的深Ⅱ度创面出现疤痕增生,即该组病人深Ⅱ度创面3个月的疤痕形成率为20%。其中500例观察的病人都是样本。然而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我们所治疗的这500例病人,更重要的是用这个结果推论所有深Ⅱ度烧伤创面3个月内的疤痕形成率。即这500例病人所代表的所有烧伤病人为总体。所有烧伤病人究竟包含多少,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限的,一种是有限的。假如欲了解的病人不分种族,不分国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的病人皆适用,病人的范围数量是不定的,称无限总体。假如所了解的只是某一种方法治疗后的疤痕形成情况,不包括其它疗法,这个总体为有限总体。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总体指的是试验结论所适用的全部个体。也可以说,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什么是总体。僻如,我们要研究某种烧伤外用药在防治烧伤败血症中的作用,所用的样本最起码应是易发生败血症的患者,如50%体表面积以上的烧伤患者。假如我们选用的样本烧伤面积不足30%,或Ⅲ度面积不足10%,因为这些病人不具备研究总体的最基本条件,即他们发生败血症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故研究结果不会也不可能说明总体的本质。又如,有人试图研究某种烧伤创面外用药对烧伤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但他选用的样本平均烧伤面积明显低于30%TBSA,而国内外资料都报道,30%TBSA烧伤病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本研究目的说明不了总体,是样本选择的一大失误。 二、烧伤样本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烧伤是创伤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说其特殊在于致伤原因诸多,烧伤面积相差悬殊,烧伤深度不一,部位分布广泛,病程较长等。它虽然具有较固定的演变过程,但每个过程中都蕴藏着许多特殊问题。老年人、小儿即使与成人烧伤面积相同,但病程与严重程度却不相同。1%烧伤面积的Ⅲ度创面如发生在躯干、预后多为良好;若发生在面部,有可能导致五官功能障碍,或有毁容的危险。因此,有些烧伤病人的烧伤创面愈合了,但烧伤疾病未必完全被治愈。由于烧伤样本具有以上特殊性,欲要证明烧伤总体的变化特点,试图用几例或几十例病人进行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选50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烧伤研究却嫌不足。因为50例病人需要按其特殊性分开研究,如年龄、伤因、面积、伤情等,其结果是被划在一个等级内的样本数量可能是了了无几,从而失去了样本的代表性。有人报道,采用新疗法的前10年,烧伤治愈率为62%(62/100),新疗法的治愈率为80%(80/100),认为新疗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暂且不讲两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就表达方式而言,也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因为两者之间的样本特殊性均未交待。如果新法治疗前的100例病人均为特重度烧伤,而新法治疗的100例中有部分病人为中小面积烧伤,这样的对比完全没有意义。最好的研究方法是根据样本特性分别进行研究,如50例手部电烧伤的治疗经验,100例烧伤面积大于50%T小儿烧伤的临床治疗体会,20例瓦斯爆炸烧伤的临床特点,100例深Ⅱ度烧伤创面疤痕生长情况的调查,两种不同疗法防治深Ⅱ度烧伤疤痕增生的对比观察,MEBO治疗30例面部深Ⅱ度烫伤的疗效观察等等。 三、样本烧伤面积的表达 论文对烧伤面积的表达问题可归纳二个方面即烧伤面积评估的准确性和烧伤面积大小的概念。对于烧伤面积的表达似乎不易出现偏差,因为已对各部位的体表面积进行了量化。然而尽管如此,评估中的误差依然存在,而多数情况下是对烧伤面积高估,其后果又会影响科研的准确性。有人要了解烧伤面积30~50%TBSA病人的临床特点,假如对每个样本烧伤面积的评估出现高估现象,这就有可能使那些本来不足30%TBSA的中度烧伤病人晋升到重度烧伤的等级内,最终又势必出现用中度烧伤病人的临床特点推导重度烧伤,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如果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重度烧伤病人的并发症或死亡率,上述结果肯定要低于其真正的研究结果。在讨论时,又会错误的提出本组的并发症或病死率低于它人的治疗结果的论断。因此,对于烧伤面积的评估应做到相对准确,即不高估,也不低估,让所用样本的代表性真实的代表总体。 四、样本烧伤部位的表达 多数情况下烧伤病人的烧伤部位是多发的,单一的仅一个部位被烧伤的机会较少,除非是极小面积的烧伤。10%烧伤面积的烧伤部位,除了双下肢、前胸后背及小儿头部外,恐怕其它任何一个部位都容纳不下,因为这些部位的体表面积都小于10%。有人介绍过这样两组病例:治疗组70例,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3.9±4.8%TBSA,面积最大者为61%TBSA,头面部烧伤20人,颈部18人,躯干20人,四肢12人。对照组70例,头面部烧伤19人,颈部17人,躯干20人,四肢14人,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4.3±4.8%TBSA。初看起来两组烧伤部位总和都是70,与病例样本数完全相符,似乎没有错误。其实,它已失去了样本的本来状况,更不能代表烧伤面积在20~30%TBSA之间的这个庞大总体。且不讲烧伤面积达61%TBSA的那个样本,也不讲本组样本的平均烧伤面积,就烧伤机制而言,只烧面部不烧颈部,或只烧颈部不烧上胸部等情况是十分罕见的,除非是个案报道。故两组共140例病人的烧伤部位都是单发是不符合烧伤发病规律的。再看烧伤面积超过60%TBSA的病人,四肢部位的总体表面积占59%,下余部分伤在何处应予交待。会阴、臂部烧伤的机会并不少,尤其是小儿,在统计时且不可忘掉。由此可见,烧伤部位分布多数情况下是复数或多处分布,分布部位总和应大于样本数,它不同于致伤原因分布。作为某一部位来说,如面部烧伤的分布次数只能小于或等于样本数,绝不能大于样本数。烧伤专科病历表达烧伤部位的方法是以通用烧伤面积分布图表标示,应按原始记录如实汇总、统计、哪怕一个样本有七、八个部位都被烧伤,均应汇总在内。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李传吉等在“MEBO烧伤临床中的应用与疗效评价(附217例报告)”一文中(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5,4:19),对烧伤部位的分布是这样表达的:面部50例,面、颈部39例,面、上肢16例,面、上、下肢2例,面、颈、胸7例,面、颈、胸、上肢12例,面、颈、胸、上、下肢13例(以下省略)。作者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即完整又真实,值得借鉴。 五、样本烧伤深度的表达 在样本烧伤深度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大体上讲也有两个,一是诊断,二是部位分布。目前我国现行的烧伤深度判断标准是以皮肤不同层次烧伤后所呈现的临床或病理特点制定的。“三度四分法”是国内沿用较久的方法,即、Ⅰ、Ⅱ、Ⅲ度烧伤,其中Ⅱ度又分为浅深两型。“三度六分法”是徐荣祥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烧伤深度判定方法。因为Ⅱ度烧伤的病理变化复杂,临床发生率高,且治疗困难,他将其分为三种情况,即浅Ⅱ度、深Ⅱ度浅型与深Ⅱ度深型。Ⅲ度烧伤被分为两个级别,即Ⅲ度浅与Ⅲ度深。鉴于后一种判定方法是根据湿润暴露疗法的理基础而提出的,故建议大家在总结METB/MEBO临床经验时应采用“三度六分法”,放弃传统疗法所采用的“三度四分法”,以改变目前的混用状况。正确而统一的判定标准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也是对疾病基本特征的概括。假如同一份杂志不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又如何判断其疗效高低。回顾以往的文章,有人说深Ⅱ度愈合时间为24天,却有人说是16天,为何出现这种差别,分度方法不统一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不能排除人为的判断错误。为此,对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加以概述,供烧伤深度判断参考。众所周知,Ⅱ度烧伤局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水泡,但水泡特征不一。浅Ⅱ度烧伤水泡出现时间多在伤后2小时之内,水泡大小不等,泡皮也较薄。泡皮脱落处的皮肤组织湿润、微红,有渗出,感觉敏感,弹性良好。深Ⅱ度浅型早期表现与浅Ⅱ度有些相似,烫伤创面也有大小不等水泡,但泡皮脱落后的皮肤组织不是微红色,而是苍白,渗出较多。24小时后苍白色创面上出现密集散在小红点,疼痛也敏感。深Ⅱ度深型早期一般无水泡,或有迟发的小水泡。烫伤创面表皮无水泡者其真皮已分离,并贴敷于真皮上;火焰烧伤创面的腐皮多有黑色碳化物,去除后创面苍白,且干燥或有少许渗出。就其皮肤微循环受损程度而言,浅Ⅱ度烧伤的皮肤微循环已遭到损伤,但没有淤滞带皮肤组织,皮肤结构大部被保留;深Ⅱ度浅型的皮肤微循环在真皮乳头层已发生淤滞,表皮结构已消失,但大部分皮肤附件保留;深Ⅱ度深型的皮肤微循环损伤发生在真皮网状层,仅残留少部分皮肤附件。烧伤深度判定是一项即科学又严肃的工作,切不可草草了事。因为诊断依据全凭医生的临床经验,所以要求每位临床医生应掌握好烧伤创面不同深度的诊断要点,在临床实践中发展提高。从科研角度出发,为减少诊断误差,可采用临床医生会诊方式,集思广议,统一诊断认识,为后来的论文表达打下基础。特殊情况下,或有意义的样本,可做影像记录,为研究工作提供更确凿的证据。然而,烧伤深度判断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做了多年专科医师,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偏差。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误差,让样本更符合实际,更能代表总体。 六、样本研究日期及年龄、体重的表达 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许多内容,而研究日期患病年龄、体重都是烧伤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许多论文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该研究的起止日期,但仍有些作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即不注明研究起于何时,也不说明何时截止,结果给读者留下某些疑惑。研究工作具有其明显的时间性,如某作者于×年×月×日开始,采用某种疗法治疗某病,获得令人鼓舞的好效果。时隔几年后,另一位作者采用同种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并取得相同的效果。即使他们是不谋而合,首创人应属于前者。由此可见,注明研究日期的重要意义在于必要时刻供查对有关线索之用。此外,这也是评价对研究工作是否严谨的一种表现。作者在审稿过程中曾发现某基层医院在一年内采用某方法治疗褥疮××例并同传统疗法××例作对照。我们暂且不谈其疗效,某单位在一年内发生或收治了如此大量褥疮病人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七、样本休克处理过程中的表达 烧伤休克处理过程中有许多内容要进行表述,这里仅就预防和治疗休克,何谓平稳渡过休克期,尿量满意或标准尿量表达问题作如下评述。 八、样本吸入性损伤的表达 吸入性损伤的表达问题往往出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吸入性损伤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诊断名词,人们常把呼吸道烧伤与它相提并论,但其涵义有所不同。吸入性损伤常常是除呼吸道烧伤外,尚有吸入中毒的因素参与。故前者的发病特点是除热力和/或烟雾等理化因素直接引起的呼吸道烧伤和/或肺实质的物理和/或化学性损伤外,尚存在有全身中毒症状。然而,有些作者对两者的表达并不确切,如“该组病人都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吸入性损伤”、“都有面 部和呼吸道烧伤”。同时也发现,有人在上千份烧伤病例统计中却未发现一例发生呼吸道烧伤或吸入性损伤。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多估或漏诊都是如此。其发病率虽然各家报道不一,但总的来说吸入性损伤国内发生率低于国外,一般为5~10%,而国外为15~30%。对于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不应仅限于鼻毛被烧焦、声嘶、呼吸困难等一般表现上;也不能在有无面部烧伤方面作文章,因为有人统计,吸入性损伤有面部烧伤或有面部烧伤而无吸入性损伤者各为70%。至于呼吸困难、肺部罗音等更易与其它原因所致肺部并发症混淆。诚然,在吸入性损伤诊断方面尚无快速、特异的方法,但是只要认真细致的进行病因、症状、体征及现行的物理、生化、同位素、影象等检查,诊断还是可以明确的。在表达中出现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不介绍或不侧重介绍抢救治疗经验,诊断虽然提出,不少是重度吸入性损伤,但不做切实可行的抢救措施,而病人奇迹般的治愈了,这种“不战而胜”的机遇不可能在众多患者中同时出现。我们既然做出了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诊断,仅靠气管切开一项措施治愈率达100%是万万不现实的,因为吸入性损伤诊断困难,治疗也困难。治疗困难的程度贯穿于呼吸道烧伤或吸入性损伤的全病程与烧伤的全病程。对早期那种急风暴雨式的表现其治疗难度是公认的,而对后期病理变化的认识却感不足。呼吸道烧伤的局部病理变化与体表部位烧伤大同小异,也有范围大小、深浅程度之分。急性反应期过后不等于范围已缩小,或病损已愈合,同样存在损伤组织液化,坏死、脱落、感染、上皮细胞新生等过程。而中度程度以上的吸入性损伤或呼吸道烧伤欲渡过此期不会都是平稳的。因此,对于此过程的临床表达问题确应引起注意,其目的是使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治疗等问题更加完善。九、样本感染诊断的表达 烧伤感染是烧伤病人经常出现的一种继发性损害,故在科技论文中出现的机会也较多,但在表达的确切性上尚存有不少问题。多数文章的表达十分模糊,如有的把创面早期污染视为感染;不结合临床特征,只要创面细菌学检查阳性便认定已经发生感染;临床资料中看不出有一例病人在院外已发生感染,但在早期创面处理中也照例把感染创面的处理过程说的淋漓尽致;可能或根本未做任何检查,创面感染多少例,某菌感染多少例、败血症多少例等一锤定音的词句都显示在论文之中;更令人费解的是说某疗法仅有几次“轻度”感染,而它法的感染率却高的惊人等等。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应当说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的原因,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特征,更谈不上与现有的感染诊断标准相结合,故作不出更切合样本实际的诊断。二是感染诊断的标准问题,有局部感染,有全身性感染;有局部侵袭性感染与非侵袭性感染;有致病菌感染与“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后者也称“机会菌”感染;以及脓毒症(血培养阳性),脓毒综合征(血培养阳性或出现MOD)、脓毒性休克、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紊乱(不全)综合征(MODS)、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失控综合征,高动力脓毒症、低动力脓毒症等相似的诊断名词在某些资料中不断出现,使医生无所适从。值得提出的是深度烧伤的本质就是大量坏死组织较长时间的存在,有细菌生长是不可避免的,创面表浅部位细菌培养有多种菌生长,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临床意义往往不大。然而,细菌一旦进入活组织,其性质会发生改变,这就是通常说侵入性或侵袭性感染。这种感染是相当严重的,不少人用“全身严重感染”作概括的表达。与此对应的理应是“非严重感染”或“轻度感染”,但这些诊断各词却难以在教课书中找到。作者建议,在感染诊断的表达方面,即不墨守陈规但也不主观偏面;应当用专业术语表达,不使用概念不清的提法。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