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far-off place”。“红光满面”本来是个褒义词,但在整个作品的话语情景下,其隐含之意并不好,已为“文艺报记者”的庸俗无礼埋下了伏笔。因此,把“红光满面”译为“with a fat glowing face”,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作者的讽刺意图。可以看出,整个译文是忠实于原作语言风格的,保持了原作的语气和口语化语言特点,传达出了原作中幽默诙谐的气息。刘士聪教授的译文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例文(二): 我同书籍,即将分离。我虽非英雄,颇有垓下之感,即无可奈何。 (摘自孙犁:《书籍》) 译文: Soon I’ll part with my books; I’ll have to, the way the ancient hero Xiang Yu parted with his favorite lady Yu Ji at Gaixia.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孙犁的作品《书籍》。例文字数不多,却很典型。正如刘士聪和高巍所写:“作家孙犁,秉性刚正;对国家、对民族满怀忧患之心。他与书同生活,公命运。”笔者在前文也提到法国博物学家兼文学家布封的“风格即人格”的观点,在这里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孙犁的人格魅力自然地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来亲切感人;语言文字虽平淡朴素,却蕴义深刻。要很好地传达作家的思想气度和作品的蕴涵之义,须认真仔细地研读原作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性格品质。这里,着重探讨一下文中“垓下之感”的译法和这段文字的语音节奏的传译。文革期间,书籍遭劫,孙犁想到即将与书分离,“颇有垓下之感”。“垓下之感”来自汉语的文化典故《霸王别姬》,多数读者对此约略知道一些。 而且,原文的语音节奏短促而又紧凑。因此,考虑到原文的行文节奏,不宜对此典故加以详细注释。翻译时只需根据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将原句略作变通,译出原句的主要意思,即“我同书籍,即将分离。……无可奈何”,而对“垓下之感”只需用平淡朴素的英语语言高度概括其内容精髓。在这里,刘士聪教授将原文的两句转换成译文中的一句。 值得我们惊叹的是: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在节奏上是吻合的。 译文在忠实于原文语言内容的基础上,也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语言风格。“Soon I’ll part with my books”是主句,而分号之后的“I’ll have to”是对主句的一种解释,且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意义。另外,借助“the way…”这个方式状语从句传译出了作者对书的眷恋却要与之分离的悲壮之感,即“垓下之感”。 四、结语 (下转第99页) (上接第97页)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语言风格是具体存在的,尽管微妙而模糊,却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并且是可以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译出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文学作品翻译成败的关键问题。 职称论文网http://www.zclunwen.com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杨平.名作精译:汉译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7]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题项目】本文为2005年宁夏大学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QN05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春泉(1977-),男,宁夏固原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