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英语论文外语翻译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 【字体: 】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2:50:08   点击数:[]    

衰竭,因为它编织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缺乏差异,甚至完全雷同的图案”(Gorlee 
1994:195)。显而易见的是,这个以发展为宗旨的观点与上文提及的以对等为宗旨的观点互为矛盾,难以调和。在书中,这两种观点有时相互渗透,混淆不清。它们对译者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要求,译者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说,以等值为重的观点容易为译者所接受并身体力行的话,以发展为重的观点则是相当难以付诸实施的。该书要求译者破坏他们的‘传统’职责,背叛原文,但是却没有通过任何实例来说明怎样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该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翻译实践相脱节。值得注意的是,皮尔斯将翻译与同一语言内部的符号阐释等同起来,忽略了翻译这一跨语言文化的符号阐释过程的特点。戈尔莱在书中也不时表现出类似的片面性。如前所述,皮尔斯的符号阐释过程呈线性递进形态:原符号[通过阐释者的阐释]导致第一个阐释符号的诞生,后者又[通过阐释者的阐释]导致第二个阐释符号的诞生,后者又导致第三个阐释符号的诞生,如此等等。戈尔莱将这个阐释符号生成阐释符号的模式直接用于描述翻译:原文[通过译者的翻译]导致译文甲的诞生,译文甲又[通过译者的翻译]导致译文乙的诞生,译文乙又导致译文丙的诞生,如此等等。但实际上,除了通过一种中介语言的间接翻译,一位译者通常不会翻译前人的译本。无论前面已有多少译本,后面的译者还是会翻译原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不妨这么描述翻译中的符号阐释过程:原文本符号[原文]导致第一个阐释符号[译文甲]的诞生;然后,[已经经过一次翻译的]原文本符号导致第二个阐释符号[译文乙]的诞生;然后,[已经经过两次翻译的]原文本符号导致第三个阐释符号[译文丙]的诞生,如此等等。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前面的译文对后面的译文或大或小的影响。也就是说,从第二个符号阐释行为开始,我们在考虑原文本符号时,不仅要考虑原文,还需考虑已有的译文在译者阐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详见Shen 
1996)  

总的来说,戈尔莱的《符号学与翻译问题》一书有两大长处。一是综合了各种与翻译有关的语言符号理论,将之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跨学科研究的尝试。二是借助皮尔斯等人的有关理论,为考察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将翻译视为一个旨在帮助原文不断获取新的生命力的进化过程。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注重实际分析,该书的理论探讨有一些脱离实际之处。这是该书的一大弱点,也可谓译学的纯理论研究或大或小的一个通病。 


以上探讨的三本著作各具特色,各有其特定的分析原则、阐释框架和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考察,我们管中窥豹,分别看到了当今几个较有影响的译学研究派别的一些特点,看到了其不同的长处和局限性。当然,西方译学界派别繁多,研究方法纷呈不一,本文主要通过三本著作所展示的画面难免具有笼统性和片面性。但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探讨,帮助增进对西方译学研究发展的了解。 


引用书目  

Gentzler, 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Gorlee, Dinda L. 1994. Semiotics and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emiotics of Charles S. Peirc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12. Amsterdam -- Atlanta, GA: Rodopi.  

Hatim, Basil. 1997.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Hulpke, Erika. 1991. “Cultural Constraints: A Case of Political Censorship.” 
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 Eds. 
Harald Kittel and Armin Paul Frank. 71-74.  

Kittel, Harald and Armin Paul Frank, eds. 1991. 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 Band 4: Gottinger Beitrage zur 
Internationalen Ubersetzungsforschung. Berlin: Erich Schmidt Verlag.  

Neubert, Albrecht & Gregory M. Shreve. 1992. Translation as Text. Kent: 
Kent State UP.  

Nord, Christianne. 1991.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Trans. Christiane Nord and Penelope Sparrow. Amsterdam: Rodopi.  

Shen, Dan. 1995. “Review: Interculturality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41: 245-248.  

Shen, Dan. 1996. “Review: Semiotics and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Babel 
42 : 53-57.  

Shen, Dan. 1999. “Review: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Babel 45:185-188. 


Venuti, Lawrence. 1997. “Unequal Developments: Current Trend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49 : 360-369.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译诗三难

  • 下一篇文章: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 ››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
  •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 ››论翻译中的矛盾:忠实、科学与艺术...
  • ››英语论文: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
  • ››形式标记的元功能分析
  •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 ››意图决定语篇制作的策略
  • ››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