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之影响的探讨。(3) 该书探讨的是超过句子这一层次的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并关注这三个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参见Nord 1991)。(4) 该书还注重对翻译总体策略的探讨。譬如在探讨直接/间接引语时,哈廷姆指出阿拉伯人在写新闻报导时,习惯用间接引语。在将英文新闻报导中的直接引语译入阿语时,译者应采用一种间接的或者“半直接”的形式,这样方能在修辞功能上达到对等。由于以上这些特点,该书较好地揭示了语篇的组合机制和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洞见。正如诺伊贝特和施莱夫所言,语篇语言学模式将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的层次上,而不是句子和词汇的层次上”,因此为译学研究提供了“比句子语言学更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Neubert & Shreve 1992: 24 ) 。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不仅致力于将对比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而且注重通过翻译研究来检验和丰富这两个语言学派。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仅仅将语言学模式当作工具的译学研究。该书证明“在进行对比分析时,若不以话语为基础就无法达到完整。同样,缺乏对比基础的话语分析也难以达到完整。翻译则为语言对比提供了最为适用的研究框架。”(Hatim 1997: xiii)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与以语言学模式为基础的译学研究形成对照,采用历史描写主义方法的译学研究一般仅关注文学文本。基特尔与弗兰克主编的《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是这一新的译学研究潮流的代表。这部论文集的作者均为德国戈廷根文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学者。该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三篇论文,集中探讨在18世纪的德国,通过法语这一中介将英文作品间接译入德语的翻译实践。第一篇论文根据法国语言文化对译文影响之大小和德国译者对于法国的不同态度,将间接翻译英国小说的译者分为四类,并对造成他们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揭示出18世纪德国翻译文化的复杂性。第二篇论文通过实例论证指出:虽然以法语为中介的文学翻译在1770年左右就已销声匿迹,但在非虚构性文本之范畴,这种间接翻译一直延续至18世纪末。该文对造成这两者不同步的各种历史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篇论文专门探讨了以法语为中介的本雅明·福兰克林自传的德译。该文分析了福兰克林自传的不同译本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其蕴含意义,并挖掘了造成这些不同特点的意识形态、美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动态因素。
第二部分探讨的是美-德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译者的不同译法。该部分由四篇论文组成。第一篇集中分析T·S·艾略特的《荒原》在不同时代的法文和德文译本。该文旨在建构一个由数种参数组成的模式,用于描写原文中的文化指涉(cultural references)和译者在译文中对这些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六种参数:1. 文化指涉的明晰度(从最为微妙的文化内涵到明确无疑的文化上的陈词滥调);2. 范围 (或者特属于某个地区、某个阶级,或者属于某个国家,或者具有文化普遍性);3. 性质(宗教、文学、艺术、体育、生活方式等等);4. 历史维度(文化指涉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5. 语篇类型;6. 一体性或者融合性(在何种程度上文化指涉与作品融为了一体)。这六种参数为分析不同译者对《荒原》中文化指涉的不同译法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框架。但该文指出,对其它作品的译文或者其它文学/语言/文化之间的翻译进行研究时,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新的参数或者删减既定参数。此外,在一个情景语境中显得十分重要的参数,在另一个情景语境中可能会变得无足轻重。同样,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源文化中最为平淡无奇的文化指涉有可能会在译入文化中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该部分第二篇论文集中分析德国译者在翻译杰克·伦敦的《荒原的呼唤》时,对于物质文化词语的不同译法。该文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三个“特殊的”(distinctive)目的。其一,就同一原文而言,可以发现不同译文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可以揭示出译者对于原作品、原作者和翻译艺术的看法。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两个目的为文学翻译研究所共有,而不是文化词语译法研究所特有的。只有第三个目的方真正具有特殊性,即揭示同一文本的先后译者对于原文中社会与自然背景的不同熟悉程度。该文十分注重探讨译者由于不熟悉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而偏离原文的各种现象。第三篇论文将研究焦点对准政治文化,探讨了德国译者在政治审查制度的影响下,对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所进行的各种更改。该文证明在这一方面进行跨文化研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为“通过译文与原文的比较,我们可以比仅仅研究原文更为准确地估量审查制度所带来的后果”(Hulpke 1991: 74)。第四篇论文探讨德国译者在翻译马克·吐温的《田纳西州的新闻业》时,对于美式幽默的处理方式。鉴于德国和美国在对于幽默的看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译者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了各种改动,并增加了一些原文中没有的成分,以求在德国读者中产生类似的幽默效果。值得一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