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园林景观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 【字体: 】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08:11   点击数:[]    

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
  图1 “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加入WTO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下一篇文章:设施园艺工程与我国农业现代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与云南烟草...
  • ››施肥技术对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影响...
  • ››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市场会失控吗?...
  • ››加入WTO对国内农业的影响分析
  • ››设施园艺工程与我国农业现代化
  • ››WTO与中国农业
  •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 ››山茶属植物的经济意义
  • ››建立种子科技成果推广高速路
  • ››葡萄黑痘病的识别与防治
  •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