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的核心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而处于国际互联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 组织管理除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指引库的建立。 3.1 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 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现在我国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局域网,根据集成管理系统的要 求,按照com MARC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了书目信息数据库,在部分工作和服务环节实现了 计算机化管理。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购买标准书目 数据套录;三是套录和自建相结合,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现 在一些图书馆还提供“联机”书目信息数据的套录。 从现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看,其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标准的。这 些软件大多都提供书目套录和自建功能。套录和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套录的标准书目,优点是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缺点是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 设速度。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优点是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控制;缺点是书目信息的 采集工作量较大,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质量不易控制,因而数据不够标准,影响网上 交流和共享效果。影响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图书的分 类不正确或著录项不全;(2)所选字段较少或缺少某些字段信息;(3)某些信息所归字段 不正确或某些字段信息错误;(4)录入中造成的错字、错词或漏录的字、词等。 3.2 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方法。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 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我国新闻 出版署在1994年曾将其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 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4]。电子文献对 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发展。电子文献在网络化图 书馆馆藏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与日俱增,但到目前,有关电子文献的计量、编目和 存放管理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科学的标准。然而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理论和应用意义 。 3.2.1 电子文献的计量标准问题。电子文献按载体分,有磁、光、电介质。按文献 类型分,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和软件读物等。可见,电子文献表现形式和 内容多种多样。目前电子文献在采访、编目、存放和统计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是没有 统一的计量单位。是以介质(或载体)为标准,还是以内容完整性为标准呢?是以每个 独立的电子文献载体算一个电子文献,还是以每个内容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文献内容作为 一个电子文献呢?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个载体中有多个独立和完整内容的文献(如一张 光盘上存储多本图书或多个软件等),也有一个完整的电子文献存放在多个载体上(如 一个数据库存放在多张磁盘上)。更为复杂的是,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分多 个专辑,每个专辑又分多张光盘存放。而有些数据库连续多年更新出版,使得不同时间 或不同的订户所订内容可能不尽相同。这些给电子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和工作经验,统计工作有以下三种办法,而且我认为第三种办法更 科学和更准确。 (1)以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如电子图书,以内容相对完 整性为标准。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按一册统计;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 有多个文献时,要按多册统计。电子期刊,仍然按照印刷型期刊的管理方法进行统计管 理。以内容分种,以时间分卷和期。统计时,可以报x和y卷z期。数据库,无论时间长短 或存放载体的数量,以“个”为单位进行统计。 (2)以载体的独立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管理。具体可以按照各种规格尺寸磁盘、光 盘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结果是,“3寸”磁盘x张和“5寸”光盘y张等。 (3)抛开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具体内容,以bit(信息比特)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如馆藏电子文献有xM或xG字节等。 3.2.2 电子文献的分类编目。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以按照丛书的 办法分编;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有多个文献时,可以按多册书进行分编,但每张卡片上 要有相互参见项。 3.2.3 电子文献的存放管理。电子文献不同于印刷型文献,有优点,也有缺点。以 磁盘为代表的磁介质电子文献怕磁场,怕挤压,怕高温,怕灰尘;以光盘为代表的光介 质电子文献怕挤压和划伤,怕强光长时间照射,但不怕磁场。因而电子文献的存放保管 ,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而且摆放时应立着, 不能多层平放。 4 因特网上信息(虚拟馆藏)的组织管理 因特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具有在地理上分散,组织 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网上信息的查询、组织和管理,成为人 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网络化图书馆,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 的网上信息服务。因而,未来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查 询、组织管理和利用。 4.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