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会愈演愈烈。最后我想总结的是有关鲍林的研究方法,毕竟沃森与克里克的成功也来源于此,相信它对所有的科研者都会有所帮助:
鲍林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 鲍林比一般的化学研究生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他一方面是重视实验,强调经验知识;另一方面又深信化学结构问题可以通过应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解决。他常采用半经验的方法:既有根据物理学基本原理进行的演绎推导或论证,又有对实验资料的归纳,二者互相补充。 量子力学与化学经验相结合 鲍林在总结过去对离子半径的研究时曾指出:“应用量子力学可以近似计算……但是,这种理论计算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因此,从化学方面考虑,最好有一套经验或半经验的离子半径数据……” 他的主要做法是: 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利用它来概括实验资料和总结化学结构规律。 发展简单的理论。 努力把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转译成化学家的习用语言。 采用移植方法 开拓边缘学科 鲍林不断把结构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移植到生物学、医学以及核物理的研究中去。他按照自己的专长不断地把新的理论原理和新的实验方法移植于另一领域,解决新的研究课题,努力开拓新的边缘学科地带。这是他五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绵绵不断的重要原因。 直觉和模型方法 在鲍林的研究工作中,直觉的运用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无论是鲍林本人还是别人对他的评述都常常提到直觉。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表现: 1.是与数学计算不同的一种寻求答案的方式。 2.一种好奇心,它引起鲍林对某个科学课题的注意,并直接领悟到有可能用经验的方式来解答它。 3.和想象一样,“不能归结为仅仅采用通常的逻辑规则和过程”,它和某种“深邃的洞察力”有关。 4.鲍林对一个晶体的结构的确定,分为两步:一是推测,二是证实。这种“推测”,或者是鲍林本人自称的“随机方法”也在直觉之列。 5.“借助于对化学事实的非凡记忆”,是“经过实践”养成的。 从整体看待世界 从实践对待科学 鲍林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家,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对于他来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鲍林重视理论思维,并不完全同意实证主义的见解。他强调自己“是纯粹从实践的方面对待科学;可以说是实用地对待科学。”贯穿鲍林研究方法中的极其宝贵的思想正是这种“从实践的方面对待科学”的态度。
[参考书目]
甘道初著,《化学大渗透》,195-19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5月。 吴守玉等著,《化学史图册》,166,142,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组《化学哲学基础》编委会编著,《化学哲学基础》,431-435,科学出版社,1986年12月。 赵匡华编著,《化学通史》,361,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美]J.D.沃森,《双螺旋 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8月。 [美]L.鲍林著,《告别战争:我们的未来设想》,3-7,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 [美]托马斯.哈格著,《20世纪的科学怪杰 鲍林》,399-43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英]罗斯曼里.保丹尔著,《六个伟大的科学家》,51-66,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 [美]L.鲍林著,《化学键的本质》,VIII,上海科技出版社,1966年。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