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综合工程 |
|
|||||
灌浆法在加固处理软路基中的应用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3:08:34 点击数:[] ![]() |
|||||
5 效果检验与评价 5.1 效果检验 5.1.1 灌浆资料分析 本次施工路段共完成灌浆孔1209个,计5579.72m,共灌入水泥1855.4t,平均每孔灌入水泥1.535t,平均灌入水泥0.333t/m,第Ⅰ序孔单位耗浆量比第Ⅱ序孔大,并且地面上抬数厘米。 从总灌入量和单位灌入量数据分析,受灌段土体空隙均有大幅度地降低,从而也说明了施工段地层的可灌入性。 5.1.2 静载荷试验 施工结束15d后,监理在施工段范围内选择了5个代表性地点(其中2个在灌浆点位,2个在两相邻灌浆点位中间,1个在相邻对角灌浆点中间),由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做复合地基压板(0.5m2)静荷试验。当在杂填土顶面单点加载达130kN或140kN即满足设计要求后便停止加载,这时最大沉降量仅9.31mm~11.70mm,平均10.30mm。表明该点地基土未达极限破坏状态,说明了施工段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大于130kPa,同时也验证了杂填土承载力标准值大于130kPa。 5.1.3 钻孔取芯 标贯试验和探槽开挖检查施工结束半个月后,监理在施工段范围内选择了12个钻孔检验点(其中6个钻孔距灌浆点0.5m,6个钻孔距灌浆点1.0m),由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进行钻孔取芯和标贯试验。从钻孔取上的芯样中可见:杂填土中水泥结石较多,并且结石与土体胶结紧密;淤泥或淤泥质土体中水泥结石成团块状,有的块状结石由淤泥或淤泥质土胶结;粉、细砂中也可见水泥结石,土工试验表明了其密度有所增加,状态也由原来的松散状变为密实状(e=0.637)。标贯试验结果表明:杂填土较密实,平均击数11.2击;粉、细砂平均击数由原来的6击增加到11击,承载力标准值也由原来的100kPa增加到148kPa。从探槽开挖剖面可见:杂填土中的水泥结石呈片状、条带状,尤其是杂填土顶面与石屑垫层底面之间和石屑垫层顶面与水稳层底面之间普通充填条带状水泥浆石,厚1cm~5cm,构成了路基硬壳表层。 5.1.4 弯沉试验 在施工段范围内,正式水稳层施工一周后,由交通部四航局科研所进行了30个点的弯沉试验,结果弯沉值为0.16mm~0.80mm(平均0.41mm),均小于设计弯沉值0.9m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5.2 效果评价 从上述效果检验分析可见,灌浆施工范围内的杂填土层空隙得到有效充填,淤泥或淤泥质土受到充填、挤密和置换,粉、细砂层得到有效充填和压密,由松砂变为密砂。这三种土体经灌浆后,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固,承载力明显提高,达到了控制沉降目的。 6 结语 6.1 灌浆技术加固软路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上是好的,对其承载力和稳定性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6.2 灌浆技术的关键是灌浆压力的选择和控制、浆材配比和灌浆工艺; 6.3 灌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现场试验才能切实地确定; 6.4 在城市道路软基加固处理方面,选择灌浆方法比其他诸如碎石桩、大开挖换填等处理方法,不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工期上缩短,而且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