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综合工程 |
|
|||||||||||||||||||||||||||||||||||||||||||||||||||||||||||||||||||||||||||||||||||||||||||||||||||||||||||||||||||||||||||||||||||||||||
上海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技术浅谈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3:02:05 点击数:[] ![]() |
|||||||||||||||||||||||||||||||||||||||||||||||||||||||||||||||||||||||||||||||||||||||||||||||||||||||||||||||||||||||||||||||||||||||||
3.3 软基处理需要足够的预压荷载和预压期 众所周知,天然地基与砂井需要一定的预压荷载和预压期。对粉喷桩、钢渣桩这一类柔性桩是否也需要预压荷载与预压期尚需论证。根据沪嘉东延伸段与沪宁高速公路的应用结果,粉喷桩处理地基仍需要一定的预压期。 预压荷载分超载、等载与欠载三种类型。超载预压是减少工后沉降的有效方法,对于天然地基及砂井处理地基,应尽可能采用超载或等载预压形式。在沪嘉高速公路修建时,不少路段因工期紧,预压荷载达不到等载要求,因而工后沉降较大,即使某些2.5m以下高度路堤也不例外;莘松高速公路普遍采用等载预压,预压期保持1年以上,因而工后的沉降量相对沪嘉而言要小,个别路段因预压期不够,工后沉降较大;沪嘉东延伸段工程对4~4.5m高度粉煤灰路堤采用超载预压,预压时间为9个月,工后一年半的沉降量小于5cm,张泾河桥与桃浦河桥两侧桥接坡路堤由于预压时间短,工后沉降达10cm。对于粉喷桩处理软基,较普遍的观点是沉降能很快稳定,预压荷载不强调等载或超载。然而在沪嘉东延伸段工程中,粉喷桩段路堤荷载采用欠载预压,预压时间仅4个月,4.2m高粉煤灰路堤工后一年半沉降达15cm。可见,无论是砂井处理或者粉喷桩处理,保持等载是必要的。 预压期的确定比较复杂,一方面要考虑工后沉降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又要现实地考虑工期太长,确定施工期沉降稳定的标准非常必要。从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沪嘉高速公路建设期3.5~4年,路堤预压期3个月到2.5年;莘松高速公路建设期5年多,路堤预压期为一般在14个月;沪嘉东延伸段工程建设期2年,路堤预压期4~9个月;沪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期3.5年,路堤预压期6~9个月,究竟预压多少时间较为合理呢?下面就等载预压作一简要分析。 当地基处理方式选定之后,地基的沉降规律就基本确定。比如,当砂井的间距、长度、直径、地基土类型选定后,地基固结规律就已确定,固结度仅与时间有关。表4中列出沪嘉、莘松等部分路段不同预压时间的固结度、沉降速率及工后沉降,可以看出,当预压时间达6个月时,沉降速率为0.35~1.61mm/d,工后沉降为17.8~62cm;当预压时间达12个月时,沉降速率为0.2~0.53mm/d,工后沉降为13~29.3cm;当预压时间达18个月时,沉降速率为0.11~0.32mm/d,工后沉降为8.5~22cm。要使工后沉降达到10cm的控制标准,预压期需要2年以上,在路堤大于6m或地质条件差的路段预压时间需2.5~3年。从沉降过程看,当路堤超过临界高度时,沉降速率逐渐增大,满载预压一段时间后,沉降速率逐渐减小,沉降曲线上一般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前,增加单位预压时间减少的工后沉降量很大,拐点之后沉降速率逐渐变小,增加单位预压时间减少的工后沉降量逐渐减小,因此预压时间至少应超过拐点。拐点实际上是沉降速率变化最大的位置,部分路段拐点时间见表4。达到拐点的时间一般要4~13个月,地质条件好,达到拐点时间短,反之则长。 不同预压时间的沉降速率及工后沉降量 表4
注:①沉降速率单位,mm/d。②工后沉降单位,cm。③拐点为满载后月份。 由此来看,要使工后沉降量满足或接近10cm的标准,等载预压1.5年是完全必要的,在地基条件较差或路堤高度较低(小于3m)时,预压时间可减少为1年,而地基条件较差或路堤高度较高(大于6m)时,预压时间应增加到2年以上。按沉降速率达到0.1~0.2mm/d作为路堤稳定和施工面层的依据是符合地基沉降规律的。在等载预压条件下,工后沉降达到10cm的控制标准也是可能的。争取合理的工期,予以合理的施工组织,确保必要的预压期,是降低工后沉降最经济的措施, 3.4 桥头接坡软基处理长度应与路堤高度、地基条件及工后沉降相结合 桥接坡软基处理长度取多少,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择标准,多数路段以处理50m作为标准。从理论上讲,软基的纵向处理长度首先应保证减少工后沉降的需要,其次要确保道路纵向线形的流畅。从实际情况来看,桥接坡路堤预压期普遍较短,工后纵向沉降造成桥接坡段路面产生一个凹槽段,其纵向长度一般在30~50m,在路堤高度大于5m时,影响长度可达80m,尽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凹槽段的长度与形状变化不大,产生最大沉降处一般距离桥台10~15m,在搭板的端部存在较大的折点。从工后加罩改善路面线形的实践来看,工后沉降较小的桥接坡罩面长度在20~30m左右,工后沉降在10~20cm范围内的桥接坡罩面长度50~60cm左右,工后沉降超过20cm的桥接坡罩面长度在80~100m不等。由此看来,桥头接坡段软基处理的长度也应按路堤高度、地基条件及工后沉降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路段路堤高度在5m以下时取50m还是较为合理的。 桥头接坡段软基处理是否有必要设置长度渐变或间距渐变的过渡形式,应根据地质条件来定。对于软土较厚的地基,工后沉降较大,有无过渡段不会反应在路面线形的变化,而对于处理深度能打穿软土层,工后沉降较小的情况,有必要设过渡段。事实上当路堤达到一定高度后整体刚度较大,地基条件变化反应到路面上也是平滑过渡的。 3.5 路面横坡应增大0.5~1%作为预留坡度 不处理地基及砂井处理地基,路堤断面沉降呈现锅底状,而粉喷桩处理后,断面沉降变得较为平缓。根据沪嘉、莘松等高速公路观测成果,路面横坡改变随着时间与沉降的增大而增大。横坡与沉降成曲线关系,沉降小于100cm时,曲线斜率较大,超过100cm时,曲线斜率变小。当路堤高度大于6m或当地基条件较差,路堤总沉降为120~160cm,若工后沉降为30cm时,通车后横坡变化约0.5%,而路堤高度在4~5m左右时,总沉降量一般为70~100cm,若工后沉降为30cm,通车后横坡变化约0.7%,而路堤高度在4~5m时,总沉降量一般为70~100cm,若工后沉降为30cm,通车后横坡变化约0.7%,沪嘉高速公路工后8年的路面横坡变化一般在0.3%,少数路段达0.5%。可见,在施工时对路面横坡增大0.5~1%,工后沉降引起横坡变化后,仍能满足设计要求。 3.6 关于地基沉降规律及最终沉降推算 地基总沉降的推算方法有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对数曲线法等,曾有不少文章探讨过上海地区最终沉降量采用何种方法较为合理,从推算的结果看,对数曲线法最大,双曲线法次之,指数曲线法最小。从沪嘉高速公路工后沉降观测资料来看,沉降与时间不完全呈单对数关系,在单对数图中曲线尾部略微逐渐变平,说明用单对数曲线预测工后沉降略微偏大,可用双曲线推算;日本的观测资料表明沉降与时间呈单对数关系,杭甬高速公路沉降曲线不完全呈单对 数关系,但与对数曲线较为接近。从地质条件来看,日本的条件最差,杭甬的条件次之,沪嘉的条件相对较好,这说明地质条件越差,曲线越接近对数曲线。实际上,对数关系反映了地基的流变特性,这是软粘土固有的工程特性。 3.7 关于砂井与粉喷桩布桩间距的设计 间距设计是砂井与粉喷桩地基处理设计内容之一。砂井间距受地基固结度控制,根据沪嘉和莘松的试验结果,砂井间距大于4.5m后排水固结的作用已不明显,沪嘉的经验是,间距为3m与1.5m的布置方式能达到大致相等的固结效果,并且布桩间距越密,总沉降量也越大,同不处理地基相比较,砂井处理后可增加10%左右的沉降量,从沉降过程看,增加的该部分沉降是在施工预压期内产生的,并不对工后沉降产生影响。因此上海地区可视具体地质条件,选用1.5~3.m布桩间距。粉喷桩布桩间距受面积置换率控制,从桩长范围内复合体的模量来看,桩间距越小,模量越高,该范围内压缩量越小,但从路堤总沉降量来看,桩间距从1.4~1.6m之间变化,相应的面积置换率从0.1~0.05m之间,总体沉降变化不大,只是桩长范围内与桩端以下压缩量的相对比例发生了改变,桩距为1.4m时,桩长范围内压缩量占总沉降量的10%,而桩距为1.6m时,桩长范围内压缩量占总沉降量的40%,从粉喷桩处理后总沉降量减少方面来看,基本能减少20~30%,桩间距变化并不产生总沉降较大的改变,粉喷桩间距通常采用1.5m尚有潜力可挖。 3.8 关于路堤临界高度 上海天然地基在低路堤(小于2.5m)作用下总沉降量不大,且沉降可很快稳定。根据莘松的经验,当填土在1.8m高时,经15个月预压,沉降稳定在10cm以内,填土高度在2~2.3m时,在两年时间内沉降稳定在15~20cm,曲线较平缓,因此莘松提出2.3m作为最佳填土高度,在此高度范围内无需地基处理。沪嘉的沉降资料表明,路堤高度在1.5m以下时,工后沉降仅3~4cm,路堤高度在1.9~2.7m时。工后沉降为8~11cm,大都满足或者接近工后10cm的控制标准,对路堤高度达到3m的桥接坡(如马陆圹桥)工后沉降为14.1cm,略超过10cm。从地质条件来看,沪嘉比莘松好,不处理地基的临界高度也略有变化,一般2.5m作为一个平均的临界路堤高度还是比较恰当的。 粉喷桩处理后地基也存在“临界路堤高度”。对存在这一高度的原因不少学者作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地基的超固结特性应是主要原因。地表以下5~10m范围内的土处于超固结状态,并且天然地基临界高度荷载与地基土先期固结压力相吻合。粉喷桩处理地基存在这一现象与天然地基有较大区别。桩土作为实体基础,当路堤高度达到临界时,实体与地基侧向摩阻力达到极限,桩尖产生刺入变形,桩尖以下淤泥质软土变形量较大,从而开始出现沉降量增大的趋势。根据沪嘉东延伸段实测沉降资料,当路堤高度达3.5~3.8m时沉降量较大幅度增加,这说明粉喷桩处理后对3.8m以下高路堤可较大幅度减少总沉降量,从而也较大地减少工后沉降,但实际上对这样高的路堤采用粉喷桩处理并不经济。 3.9 加筋桥台技术可消除“三孔”跳车现象 高速公路汽孔、机孔和人孔(三孔)这三类横穿通道是引起跳车的主要构筑物,其数量在高速公路桥涵通道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虽然这些通道接坡路堤高度较大中型桥涵低,从沪嘉运营期的养护情况看,不少“三孔”跳车现象严重,需进行多次罩面处理。鉴于这种情况,在沪嘉高速公路东延伸段首次对古宗路汽孔和孟古路拖孔采用加筋土桥台技术,彻底解决了因差异沉降而引起的跳车问题,通车3.5年,两座通道无行车颠簸感觉,两座通道工后沉降曲线,可以看出,古宗路汽孔两侧路堤与桥台同步沉降,孟古路拖孔加筋桥台下沉较大,两侧路堤下沉较小,这是由于两侧进行过超载预压,而加筋土桥台未预压过的缘故。尽管如此,行车无任何跳车感觉。事实证明,加筋土桥台技术是解决“三孔”跳车的一种可行方法。重要的是确保“三孔”的净空。 4 结束语 纵观上海高路堤软基处理10多年来的研究过程,围绕解决路桥连接处跳车现象,已先后尝试运用了砂井(包括塑料排水板)、粉喷桩、钢渣桩、超载预压、超载砂井联合预压等多种方法,从采用单一地基处理技术走向因地而易,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地基处理不可能完全消除工后沉降,路堤高度是影响工后沉降的重要因素,地基条件是影响地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软土层厚度能打穿的情况下,应坚决打穿以充分发挥砂井或粉喷桩的作用,在软土层较厚的情况下,应采用超载预压加砂井联合处理方法,在路堤高度不大的地段可采用超载预压不处理地基办法,加筋土桥台技术是解决“三孔”跳车现象的有效方法,应该推广。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