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综合工程 |
|
|||||
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57:12 点击数:[] ![]() |
|||||
3.2.2污染物的影响 非建筑因素的污染物来源也较多,包括了固体颗粒、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因一般微生物多依附于固体颗粒或液体传播,所以把污染物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有害气体污染物。 颗粒污染物依据其颗粒大小,分别会感染人体呼吸道和肺部。气态污染物的种类更多,除CO,C02,NH3和氧等人们熟知的外,还有有机化合物(挥发性)。一般认为这些污染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较大的影响,甚至致癌。不过调查显示,即使人们抱怨很频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某种污染物单独超标。这一结果的最好解释是由于多种而不是单一污染物的影响而导致对室内空气品质的抱怨,同时也使人们对现有污染物浓度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提出怀疑。 4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措施 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筑设计与施工特别是表层材料的选用如何完善,二是保证足够的新风量和加强新风与回风的过滤,三是切实保证空调系统的正确设计和严格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4.1国外已提出一些规定细则 要求在房屋建造和取材时必须选用坚固耐久而不散发有害物质的材料,不得采用热带木材,围护结构和材料必须防水隔潮。对通风空调提出如下规定: (1)建筑必须很好保温,并保证良好的气密性; (2)设计时必须考虑南向开窗以获得能量; (3)避免冷表面,不渗风; (4)尽可能在北向取人新风; (5)外部污染决定新风入口位置; (6)适当的换气量和回风量,空气直送到人; (7)应有再分配人室内的可能性,特别是夜间送到卧室; (8)必须避免在风道中滋生微生物并且有清扫的可能; (9)使用户易于明了如何实现和保持清洁通风。 此外也有一些专家提出健康建筑应该达到的目标为: (1)最小的悬浮微粒和生物污染; (2)控制室内相对湿度水平; (3)最小的渗风量; (4)减少VOC的挥发; (5)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6)为居住者提供对通风的控制。 这些规定是相当严格的,要达到就要求各项技术具有高水平和各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 4.2关于新风量 在许多有关室内空气品质调查结论都提到新风量供应不足。有的在空调系统的改造中加大了新风量,这自然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前面已经提到在ASHRAE新标准中新风量要求按人体和稀释室内污染所需来确定。问题是新风往往受到空调系统污染而质量变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大新风量也难以改变室内空气品质。另外,由于送入的空气中混有相当比例的回风,而一般过滤器难以清除回风中所含有的低浓度VOC气体和细菌等,从这一角度看,减少回风和加大新风量甚至采用全新风系统,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5几点看法 综上所述,国外对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是十分重视和十分认真对待的。下面结合国内的一些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我国对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刚刚起步,有的同行已经发表一些成果,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来说关注和宣传程度是不够的。 (2)建筑和暖通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建立新意识,在设计一开始就要慎重选材,考虑建筑因素污染,建立卫生空调观点,改变对空气的单一热湿处理,加人生物化学处理,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在设计中考虑送风实效,采用缩短送风凤管和通风效率高、新风接近人的气流组织形式。 (3)最好是组织人力进行现场实测,监测空调系统对空气的污染状况,监测室内建筑材料和器具设备放散的有害物质及其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要争取有关专业的配合,还要争取环保部门、卫生保健部门的支持。 (4)建议对暖通空调设计规范中的有关章节进行必要修改、增删。 (5)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非常重要,系统内部必须定期清理,避免污染送风气流。对此应制定严格管理和运行法规,并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沈晋明,等.室内空气品质的新定义与新风直接人室的实验测试暖通空调,1995,(6). 2沈晋明,室内污染物与空气品质评价.通风除尘.1995,(4). 3李先庭,等.室内空气品质研究与进展.暖通空调.2000,(3). 4 BescomB. Indoor air quality in school. 5 Beary David W.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VAC system. Liewis pub. 1993. 6赵荣义.关于热“舒适”的讨论.暖通空调.2000,(3). 7马仁民.国外非工业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动态.暖通空调.1999,(2).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