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走到了尽头。因为随着大批“洋货”涌入中国市场,海外制造商必然要在中国注册自己的技术与设计专利,杜绝被抄袭模仿的可能,而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也必然逐步加大打击模仿侵权的力度。
可以预见的景况是:当绝大多数设计水准较高的国外产品以减免关税后的较低售价进人中国市场之时,靠产品设计、先进技术、优良品质竞争的新时期也就到来了。价格仅反映产品的档次差异,不再是衡量“洋货”与“国货”的主要标准以及影响消费者决定购买何种商品的首要因素。而能否具备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则成了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第一条件。国内企业在面临“不进则退、背水一战”的局面下,被“逼迫”而下决心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各级政府主管工业发展的部门也就不再是皮毛地简单发号召,而会真正脚踏实地的抓工业设计工作。因为不这样做,不仅自己国内的市场要丢掉,中国产品也进入不了别人的市场。全世界消费者的购物标准都是一样的:他们只买自己认为好的商品。
从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向来看,伴随企业体制的变革,工业设计取得“突破”式进步的希望,不在于企业创办的专业设计部门,而在于职业工业设计师队伍的成长,在于作为一种智力服务的商品形式,工业产品设计市场的产生与成熟。 在国际设计界,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观察一个国家设计创新水平的高低,应视其“职业设计师”力量的强弱。90年代以来,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工业设计舞台上重振当年的雄风,就是因为出现了一支非常强大的职业设计师队伍,已经能够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职业设计师,在西方又被称为“自由设计师”,是与从属于制造性企业的“驻厂设计师”相对应的一类工业设计师,其“自由”的属性,是指他们是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创立职业性的工业设计公司、事务所或工作室,通过向生产性企业提供创造性的设计服务而立足于社会。职业设计师队伍的出现和存在,说明按传统观念看来本属于企业内部带“保密”性质的设计创新活动社会化了。
因为目前国内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保守与观念陈旧,使一些已经建立工业设计机构的企业在如何管理创造性劳动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奖励设计成果等方面暴露出诸多缺陷与不足,其结果是难于留住人才,使大量优秀设计师流向社会,逐渐聚集成职业工业设计师队伍,使工业设计实践日益面向市场、日益商业化。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预测:如果未来中国工业设计界能够有人走向世界的话,必然是职业设计师。
今天,我们已站在新世纪的门口,置身于发展工业设计的理想与严重滞后的社会现实所交织的矛盾与冲突之中,面对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未来,唯有扎实的设计实践,才是缩短差距、平衡反差的出路。
再给20年的时间与空间,我们一定会看到这块土地上工业设计的繁荣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