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最壮观的人口迁移,我国城市人口将在10年和20年内分别翻一番到两番。⑤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且解决“三农”根本问题;⑥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培养。利用“反规划”底图关系概念(这个底应该以中华版图为“底”,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底”,而不仅仅是一小片区域的“底”)来确定科学的发展。在湿地、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搞破坏性建设当然有问题,这不是“正”“反”规划的共同原则。 “正规划”具有思路清晰、普适研究方法的特征,是可操控的技术过程。规划编制体系调整是对城市规划问题一个或者多个切中要害的解决路径。笔者不认为对策的选择要迎合时下热点课题,或非要给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做结构性的大手术,而关键是针对确实存在的问题,从规划编制视角改变和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较为严密的基础上把握规划的精确性,解决规划的深刻性、可行性。 3.4“正”“反”规划的整合思路 概念的厘定是一切研究的前提,思路的分野源于概念的歧义。当今社会、经济、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应进一步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向,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给规划编制体制带来新理念和修正思路——功能、规划、建筑、交通、地景、生态五位—体,全面协同,从而酝酿出整体性方法。现在学界在城市生态问题上的研究缺陷是:规划与绿化景观、建筑、生态相互脱节,个体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分离。对于城市生态效益,不仅需要定性分析,更需要定量测定城市成长不同期的规划目标,重点、区位差异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路径。另外,过去我们预测规模不准,是因为分析方法与预测手段不科学,例如,传统教科书上人口估算方法,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完全不适用。而“反规划”对于这些问题都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诠释。“正”“反”规划都应是理性规划的过程,其前提是“正,’”反“规划真正做到理性,协同整合各类专业背景人才多智慧参与和公众参与,努力做到决策民主、理性、科学。 整体规划为我们完善现有线型思路的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拓展了一片新天地。在方案制定和实施中,坚持理性建设规划原则路线不动摇;对每一个要素(专业门类和技术单元),不能再象过去常常在单—规划完成后再“贴”入上去,而要将其真正融入整个规划中。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 李晓江。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2):28-34. M Bdttg and Lougleg.The Fractd City(Abstract)[J].Architectural Desiqn,1997,(10):78. 陈欣欣。建筑的科学之维[J].建筑学报,2003,(6):48-50. 李宛华,吴耀东。可持续的建筑与可持续的环境[J].世界建筑,1998,(1):84—85. 叶小群。关于城市规划概念语言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4,(4):80—81. 李薇薇,齐湘辉,顾瑞珍。21世纪论坛上专家展望中国未来五十年发展目标[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05/content_3447663.htm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