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才是必由之路。我国还有近3 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因此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仍是我们压倒一切的任务。世界是多元的,把任何一种主张当成绝对真理都会导致谬误。但不可否认,人类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人类的正常思维也离不开理性,理性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正规划”的一切思维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规划从19世纪后期兴起至今,所高举的思想旗帜—直是维护公众利益与社会公平,这也是现代规划编制体制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综观我国二十多年的规划实践,成绩有目共睹,如城市规划地位得到确认,城市规划内容体系、技术方法也得到法律规范等。重新回到原始起点,探讨建立“反规划”抽象理想和价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使其碰壁和破碎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现实和城市建设的剧变。 3、“正”“反”规划的整合思路 3.1“正”“反”规划一体性 正反两依依——以正为主,正反和谐,反正—体。“反规划”是—种思维途径,但不是惟一的,更不是改善城市环境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灵丹妙药。看看中国的国情和规划人文社会生态,“反规划”与现实世界是不合时宜的。规划的思维是辨证的思维,是反思的思维,是可逆的思维。“反规划”是一逆向的思维,是对“正规划”的一种校正。 “反规划”不是综合性、系统性方法论的思路,“反规划”与战略规划、概念规划一样,可作为规划研究手段在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有所作为。“反规划”作为一种研究思路是为法定规划办法服务的,其成果应该被整合到现行编制体系当中,但不能形成“反规划”对“正规划”的异化的局面。因此,“正” “反”规划目的、功效、内容是统一的,一个科学的“正规划”不仅是理性发展规划的单—模式。“正规划”正在检讨过去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要全面否定它、推翻它,它是有用的,是符合现阶段状况的。虽然这种模式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它是符合现实的必然选择,这种模式通过改良,可提升科学精神,完善程序,积极应对现存的问题和规划实施的症结,加强规划过程分析,形成科学理性发展的多重模式,是能实现的预想目标的。 3.2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问题 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问题是“科学合理利用城市每—寸土地” .基本问题是贯穿—个学科(专业)的全部历史并且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的问题,城市规划学科这一基本问题始终推动学科(行业)发展并且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形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它遍布学科专业(行业)全部领域,对基本问题的完全求解看来是不可能的。“反规划”是在生态环境的思路上对这个问题的积极探索。但它不能以此来否定“正规划”的传统地位和运行的范式。 “正规划”崇尚技术,崇尚科学理性,强调技术与生态结合。生态不是原始状态,生态是—个理性、动态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是有待于人们永远探究的,并不是划定—个“反规划”的区域,就是一个科学的规划。规划的生态概念是模糊的概念,人们对它理解、把握的方法难以明确,这也是“反规划”体系难以普及的一个原因。从理论与实践上看,城市规划学科与其他任何学科(专业)—样,都存在着普及与提高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普及与提高是辨证的关系。绿色(生态)斑块,绿色廊道的建立与开辟是城市规划考量要素,但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就是如此,它是协同的、共生的、互为依存的,这是规划学科的意义所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忽视或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如生态问题,产生了规划建设难以修复的败笔,这些必须在规划方法论的层面引起警觉。现今的中国城市问题是系统性问题(政治、经济、文化、土地、生态环境等),每个城市表现的形式或严重程度不—样,解决思路与途径也不尽相同。过去我们思路单一,老是用一种办法、一种途径、一种视觉来看问题并寻求答案。 3.3把握发展的主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号召全体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并用好21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机遇期,这是由我们面临的时代条件和国情所决定的。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长期、快速、平稳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较快、平稳的发展速度,就难以缓解发展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面对六大基本挑战 :①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在未来的二十多年当中,平均每年将新增人口1 000万。②就业与老年人口总量都 将逼近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值,而能源和自然资源在此发展阶段将被超常规利用。③生态环境状况在中国的整体恶化趋势还会延续。④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压力。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资料,按照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将达到61%,在2020年将达到75%,姑且保守一点,分别降低10%,即2010年和2020城市化水平为51%、65%,城市人口也将分别达到7亿和9.8亿,总体规模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我们在这一时期将出现人类发展史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