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等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维持 城内残遗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
岛屿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都有大量的科学观察证明维护自然与景观格局连续性对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意义(MacArthur and Wilson 1963,1967; Forman 1995)。作为城市与景观规划师及管理者来说,这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伦理价值观,即所谓的隔离(连续)伦理(The ethic of isolation),它体现了人对自然过程的尊重(Forman,1990)。美国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就是通过把城市中一系列绿地与自然地连接起来的而形成的杰作, 也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之父Olmsted的代表作。这种自然过程与格局的连续伦理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甚至墓葬景观规划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即风水说对山龙、水龙绵延连续的注重(Yu,1994)。所以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包括垂直过程和水平过程)是基于科学(反映了人们对维持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认识)而又高于科学的伦理和道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水平)。此外,自然景观格局的连续性还有更广的意义,包括人类的景观体验及其认知学的意义。
2 中山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从历届市长到城建专业人员和普通市民,城市景观及绿地系统建设在中山市都得到高度重视,"园林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的荣誉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其城市景观建设之成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以中山市为例,一方面为中山市进一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提供一点参考,这也是中山市领导的期望(吴锐成,1996),更重要的是为全国其它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注意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提供借鉴。讨论只限于中山市城区范围。
2.1 景观格局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山市已形成了良好的景观,集中体现在: (1) 在区域范围内,普遍的大地绿化,使中山市有了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景观背景,即郊野景观基质。
(2) 在城区范围内,已建成了多个面积可观的公园绿地,包括紫马岭公园,孙文公园。这些新建的公园绿地加上原有的城中山丘绿地,形成了颇有中山市特色的城中绿岛景观(图1-2)。
(3) 社区绿地、各类专用绿地,街头公共绿地星罗棋布,设计讲究管理精细。
(4) 道路街道绿化质量较高(图3)
未来中山市欲求城市景观上的长足发展,应努力克服以下几方面的景观缺陷: (1)城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上缺乏连续,城区与区域景观尚未成为有机的整体。特别在城市边缘带,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不到应有的尊重(图1,4)。
(2) 城区各绿地斑块之间缺乏联系,如中山公园和西山公园等均被建筑物所包围,没有绿色的生命廊道与外界相连(图5)。
(3) 一些重要的自然过程与景观格局联系通道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利用,包括水系廊道(图6)。 所以,中山市未来景观改进之重点方向应在于加强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图2. 中山市的绿岛景观(俞孔坚摄)
 图3.中山市道路绿化绿之一(俞孔坚摄)
 图4.城市边缘所反映的城市扩展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缺乏尊重(俞孔坚摄)
 图5.城中绿岛缺乏与外界联系的生命廊道(俞孔坚摄)
 图6.水系廊道没有的到维护,生活污水排入(俞孔坚摄)
2.2 加强中山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性的几个关键途径 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中山市可望通过以下几方面改善城区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 图7)。
(1)建立水系廊道网络 首先,市政府提出的打通岐江两岸,建设绿化带的决定是明智的、将使中山市区城市景观大大改善,造福市民。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一绿色廊道在规划设计时应特别注重多种功能,除了作为文化和休闲娱乐走廊外,最重要的是它应作为自然过程的连续通道来设计,切忌过于精雕细刻,亭台楼阁之类,而应把南部和西南部郊野景观引入城市,并使之成为中山城区南北部郊野景观的一个联系廊道,使生物跨越城市而运动成为可能,使被城区割断的自然通道重新打开,也使市区腹地居民有机会接触自然(图7,8)。 除了岐江两岸外,建议对以下四支自然河流及排洪水系进行治理。即城东的起湾道排洪渠;城西的西河;城南的白石涌;城北员峰山下的排洪渠,其西与石岐河接,东可与起湾道排洪渠打通。这四支水系与石岐河相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中"字形绿色廊道网络(图7,8,9)。在这些水系支流的治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不利于上述理想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
 图8. 歧江可将郊野景观引入中山城区(俞孔坚摄)
 图9.排洪明渠有可能改造成绿色生命走廊(俞孔坚摄)
(a)慎明渠转暗 在治理易于污染的城区明渠的简单做法是将其覆盖,明渠转暗,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对改善城市卫生面貌有一定的益处。但在盖去明渠的同时,也埋葬了一种城里人能体验到的自然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填埋排水渠的历史之后,已开始回味明渠的意义,并重新考虑明渠的设计,成为城市难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