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生命环境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      ★★★ 【字体: 】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1:41:32   点击数:[]    

力下,区内垦殖率很高。如川西地区山高坡陡,可耕地很少,农民不得不在河川两岸开荒种地。长江上游约有 70% 的耕地是没有水保措施的顺坡耕作,尤其是大于 25°陡坡地的垦殖较为普遍。全区旱地约有 264万hm2,占耕地的 53.8%,几乎都为坡耕地。金沙江、雅砻江和泯江流域坡度大于 25°以上的旱地占 34%, 雅砻江达到 45.6%。位于大渡河中游的峨边县和金口河区,耕地在 25°以上的达到了 70%~90%。据重庆地区调查,坡地耕作十分普遍,大于 25°的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 13.7%,5~25°的耕地 84万hm2,二者合计占总耕地的 89%。又据陕西省的调查,汉江、嘉陵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在陕西境内的过境长度分别为 654km 和 244km;流域面积近 8万km2。在流域范围内,安康地区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 70% 左右。35°以上的“挂牌地”占总耕地面积的 23%;汉中地区镇巴县陡坡开垦更为严重,大于 25°的坡耕地占 63.1%,大于 30°的占 41.3%,45°以上的极陡坡石夹缝耕地占 19.7%,其耕垦度大大超出了自然条件所允许范围。过度垦殖,往往伴随着林地减少,陡坡垦殖酿成水土流失严重。众所周知,水土流失是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当坡度大于 20°时,侵蚀模数每公顷达到 5000~6000t。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林地、灌丛、草地和农地的年侵蚀量分别占三峡库区侵蚀量的 6%、11%、23% 和 60%, 入江泥沙的贡献率分别占 6%、12%、35% 和 
46% ⑤。长江中游的大面积垦殖已有近千年历史,枝城至汉口的 250km 江段能围垦的已基本围垦完毕,大大减少了洪水的容量[5]。

  50 年代,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 29.95万km2,目前已达到 39.3万km2, 占流域面积的 39.1%。长江上游以年平均 6.8亿t 的泥沙输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积在荆江段和洞庭湖内。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55.18万km2,占流域土地面积的 36.2%,年平均侵蚀土壤 24亿t。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据施季森、张金池⑥报导,水土流失面积 50 年代为 36.38万km2,80 年代初为 73.94万km2,并指出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湖南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土流失面积从 50 年代的 1.1万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万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红色沙漠,湘、资、沅、澧四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研究表明,长江泥沙主要来源于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据宜昌站测定,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 5.3亿t, 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由于长江夹带泥沙在长江入海口大量沉积,使得长江入海口北渊航道几乎近于闭塞⑥,使行洪能力大大减低。

  在长江上游 100万km2 的流域范围内,根据调查统计,年均侵蚀量 
15.68亿t,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 5.3亿t,输移比为 0.33。宜昌站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 4.3亿t。宜昌和汉口间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据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积量高达 0.984亿m3,其中 82% 来自长江中上游,而通过湘、资、沅、澧四水的淤积仅占 18%。

  土壤侵蚀不仅造成中下游的淤积,同时减少了“土壤水库”的调蓄作用。据史学正等的推算,长江上游面积为 100万km2, 以土壤平均厚度 0.78m 计算,其土壤整个孔隙之和为 1973亿m3,土壤水库的总库容量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剧而损失严重。长江上游 35.2万km2 的流失区中,在年侵蚀总量为 14.78亿t 的条件下,其侵蚀模数就高达 4200t/km2·a,相当每年剥蚀 4.0mm 的土层,即每 10 年减少 21.97亿m3 的蓄水能力。加之植被破坏以后,土壤裸露,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表面,使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地阻碍了雨水渗入土壤水库,从而加剧了洪水的下泄[6]。

4 以抗洪为契机,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我国生态系统失调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进行生态系统的重建,必须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4.1 总体规划、综合治理

  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指导,把大江大河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综合考虑,打破部门割据,统筹安排,进行综合治理、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妥善安排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过去流域机构管江不管湖,地方机构管湖不管江,农、林、水利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职责不清,管理紊乱。在地方和部门利益驱动下,采取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上游垦荒毁林,加大水土流失,中游围湖造田,大搞建设,不仅减少排蓄能力,并且在关键时刻,难下决断。今后要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建立流域管理的统一协调的机构,对有关重大的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问题的决策,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同时,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2 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布局、综合开发是我国山地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也是景观生态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今后的山区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中应予以大力推广和扶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 下一篇文章:深生态学:一种新环境价值理念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论园林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管...
  • ››探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
  • ››浅论常用消防设施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 ››浅论生态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建筑
  • ››探讨绿化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谈村镇绿化问题的初步思考
  • ››浅论园林绿地工程建设的规范化
  • ››浅探绿化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探讨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污染与治理
  •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