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画作者究竟是谁?》,载《集邮》1998年第2期。 (7)在陈逸飞的《一辈子做工农兵的小学生、一辈子画工农兵英雄形象--创作<毛主席的红卫兵>(水粉画)的体会》中,也有一段关于洪水与英雄的关系的论述:在背景的渲染展开时,我们描绘了咆哮的巨浪、汹涌的漩涡,但更注意努力刻画英雄一往无前、压倒激流的精神面貌。这样险恶的环境就能反衬出金训华同志明知风浪险,偏向风浪冲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气概。见《美术创作评介第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8)见葛牧《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美术革命的胜利成果》,载《上海美术》1976年第1期,第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9)见《美术资料》第9期,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5年,第33-36页。 (10)同上。在文中,他还谈及了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对他的影响:我注意调动了一切手段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把英雄人物刻画好。这幅画只有三个人物,三位保卫祖国的英雄。战士是主角。为了突出他,除了需要加强对形象本身--从脸、全身动态到整个外形--的塑造之外,还听取学习班许多同志的意见,把他完全安排在明亮的天空背景前面,使人一眼便注意到他;强调了画面的透视缩减,让瞭望塔上每一根水平线条的消失方向都向着战士;利用了倾斜的铁梯同塔顶的平台,在视觉上形成一个三角支撑,即使战士如同凌空屹立在祖国大地之上,又使构图具有稳定感。并采纳了同志们的意见,把栏杆降低了三分之一(实际上是到胸口),结果效果很好,既没有失去安全感,又大大地突出了人物。 (11)关于郝伯义在黑龙江知青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可参见张秋萤的《郝伯义·创作班·北大荒版画第三代崛起》、杨诗粮《新北大荒版画的组织者--郝伯义》,载北大荒版画30年文献委员会编的《北大荒版画30年论文选集:吞吐大荒》,第358-374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88年。 (12)关于速写在黑龙江知青画家中的影响及其当时的兵团美术创作情况,可见王德源的《兵团美术创作学习班生活点滴回忆》,王兰的《忆兵团美术创作班》,载北大荒版画30年文献委员会编的《北大荒版画三十年:1958-1988》,第151-155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88年。 (13)沈嘉蔚1996年给作者的信。 (14)载《美术资料》第8期,第25、26、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5年。 (15)骁征:《从两幅画的创作谈英雄形象的塑造与深化》,载《美术》,1976年第4期。 (16)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974年也编辑出版了一本《在广阔的天地里》的画册,其中收录了知青题材的作品55幅。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