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2)拓展视野,找准定位。99年1月,莫比奖主席J·W安德森携带刚刚揭晓,并且尚未公诸的第28届莫比奖广告首次来到中国,这无疑给中国人擦亮了双眼。中国只有少数的国际化广告公司通过送参赛作品进行过观看外,国内广告人几乎对莫比奖一无所知,但首展使中国广告人真正领略到了莫比大奖的风采。次年4月,第29届莫比奖第二次在中国展映。国际上一些著名广告大师也纷纷入华交流。如,意识定位大师里斯和屈特、广告营销大师唐·舒尔茨、创意大师李奥·贝纳、威廉、伯恩巴克等。[12]中国大陆人开始从原来毫无方向感中清醒过来,逐渐的有了自己的广告定位。 (3)“广州人在纽约!”经过20多年的沉淀和不断努力,中国本土广告终于走出了国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首先与国际化接轨的是:99年由广州泓一广告公司苏夏掌机摄制的海南航空《云篇》荣获美国纽约《广告时代》最佳广告奖影视金奖,开启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在国际上获奖的先河。紧接着,阳狮·恒威广告公司拍摄影视广告广东移动通讯《牵手篇》获2000年3月莫比广告奖(电信·网络类)影视金奖……此后,“北京人”“上海人”的影视广告也在国际赛事上获奖!(如下表) -------------------------------- 中国大陆影视广告国际获奖一览表 年份、国际奖项 影视作品 作品奖项 公 司 1999年美国《广告时代》最佳广告奖 海南航空《云篇》 影视广告金奖 泓一广告 2000年第30届莫比广 告 奖 广东移动通信《牵手篇》 影视广告金奖(电信·网络类) 阳狮·恒威广告 爱立信手机《情牵篇》 影视第二名(电信·网络类) 威乐啤酒《众生相篇》 影视第二名(饮料·啤酒) 2000年美国《广告时代》最佳广告奖 中国移动通信《天涯若比邻》篇 影视金奖 广州九易广告 贵州赖酒《水墨动画篇》 影视银奖 2001年第31届莫比广 告 奖 中国广西电视台《山·水·海篇》 影视广告金奖(品牌塑造、公司形象类) 广东谭晓刚工作室 中国联通《旅游篇》 影视广告第二名(电话、移动、网络类) 北京国安徽联广告 2002年戛纳国际广 告 奖 光明学生奶《足球篇》 影视广告铜奖 上海达美高广告 2002年克里奥国际广 告 奖 光明学生奶《足球篇》 影视广告铜奖 --------------------------------------------- 注:资料来源 1、何佳讯.《广告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57页. 2、中国广告协会主办.《中国广告》,2002年第4期.
三、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几个误区
据报道,中国的广告市场是世界第四大强市场,仅排在美、日、德之后,其增长迅速更是遥遥领先,发展势头如日中天。美国《财富》杂志七年前曾指出:“中国到21世纪初将继日本之后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消费市场”。借着电视广告的风,“太阳神”、“健力宝”、“孔府家酒”、“海王”、“哈药”、“脑白金”……红遍大江南北,许多厂家企业及广告业主也纷纷效仿。
影视广告属于第三产业,中国加入WTO之后,势必受到来自国际资本和成熟的知识经济力量的排挤和冲击。中国是否能在广告热中维系由本国企业主导的局面,本人表示忧虑。因为,大陆影视广告自身还存在着相当的矛盾,在意识、理念及技术上也出现颇为严重的误区:
(一)电视播放的误区 1、电视广告是唯一有效的广告。 在所有的广告媒体中,电视无疑具有影响最大、投入最多、收效最快的特点。但其背后也存在不足,如其自身制作成本大,一道好的影视需几十万以上才能拿下;制作时间长,以嘉铃摩托为例,其企业形象制作前后需1个多月;时效性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对市场做出调整。
2、广告投入大,市场就好。 有富足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创作出好的影视广告。如“盖中盖”、“巨能”的巨额广告投入,其知名度分别达到95%、84%,但购买率仅为31%、27%,高额的广告投入最终不能支撑补钙产品走得更远。“哈药”用11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80亿元的销售额,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随后2000年6月(1个月)又在电视广告投入高达2.9亿元,如此巨投下去,企业是生,还是亡,焉知福祸?又如,山东秦池以3.2亿人民币买断96年度央视“标王”,名有了,利未有!没有带来相应的销售额,实有“难言之痛”!
3、黄金时段,是最有效的。 小投入、大收获是每个企业主花钱做广告的基本原则。一分钱,一分货,是常规作法,一分钱三分货是高手做法。但认为抢在黄金时段播放短小广告是最有效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相对来说是这种短小广告时间短,信息量也小,这就难以传达完整的商业信息。这种想以“以一搏万”的做法是天真的。
4、在收视率较高的节目(频道)播放广告一定有好的效果。 无可厚非,在收视率高的节目(频道)播放广告,绝对增加广告的收视率。但如果不切实际的一味“见货就收”,投怀送抱,便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把做成年人的西装或补肾广告插播到收视率高的动画节目中,可能其宣传效果就会失败,就如我们娶老婆一样,选最适合的而不是最漂亮的。
(二)名人巨星的误区中国崇拜古人,也崇拜或羡慕现在的名人。成家成名,是每个人做梦都想的事,因为在当今社会成名后,不仅衣食无忧地干自己的工作,还可以很轻松的从事赚“外块”这第二职业——广告。影视广告无疑还是扩大影响和宣传名人明星的好工具。用名人做产品、企业形象代言人,能较好地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让“星”哥挂帅,没错!可细想一下,亦有捉襟见肘的“难堪”。
1、产品与“星”不符。其例子有:那英与“喜之郎”果冻。“喜之郎”是针对儿童的,而活力四射个性有些张扬的那英,年龄不小了,做果冻的代言人,似乎有些让人觉得是大阿姨叼着奶瓶走在街上走——不伦不类。
2、“星光”过度。突出的例子是原国足教练南斯拉夫人米卢,他一会儿卖酒,一会儿卖空调,又一会儿卖复读机。
3、“星”闪得太快:一个品牌的代言人更换频率高。
4、产品与“星”错位。如以成熟稳重著称却并非瘦感的王姬做“澳曲轻”减肥药。
(三)影视广告体裁自身的误区
1、毫无主题创新,说词太多,一味地以重复、猛、大、暴力“强暴”观众。前期广告和现在部分广告,常见以说词为主。如何介绍其产品品牌,功能、联系电话、联系人等。倘若是在集中化经济时代,求大于供的情况下,发布信息便有效益的时代,这类广告尚有一席立足之地,甚至前景大好光明。但产品一旦打开知名度后,或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今天,如此唠唠叨叨的广告,一遍又一遍,强加于观众,则会让人作呕。如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还有现在的“脑白金”,打开电视就像看见日本鬼子进村,让人闪躲不及!
2、唯美、为了创意而创意。最近电视台播出一则“青松岭野酸枣汁”广告,画面展现的都是自然美景,深山野趣,如不是最后亮出产品名称,则很容易让人想到广告的是名胜风景。再有“白加黑”+《东北人都是活雷峰》歌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都难以与消费者很好的吻合,作为投入市场知名度很好的品牌,以调侃的形势来宣传,给人以扭捏作态之感。
(四)对企业形象及内涵把握不够
一个企业做好影视广告,其主要在于能“说服”消费者来放心地购买自己的产品。当今先进的影视广告已经从“告诉消费者”转变为“注意消费者”。我们创意驰骋于自己想象的同时不要忘记为产品吆喝叫卖的“本分”。“一次好的创意,就是一次考古,需要耐心的一步一步剖开产品表面特征的泯土,去发现它独特的内核,然后用最简练的字和图像把它传递出来,达到合理推销产品的目的。”[13] 在国外,优秀的影视广告创意上,是追求个性和原则,作品机智幽默,创意单纯便于记忆,给人好感并予认同。而国内绝大多数影视广告则似看图解说,自我标榜,盲目抄袭,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