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绘画艺术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及特征      ★★★ 【字体: 】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及特征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3 15:12:31   点击数:[]    

形式来传达审美情感,通过“动态造型”的特长来表现人类精神体验的一种形式。是瞬间的、稍纵即逝的形体造型艺术的延伸,它能够通过表演中形体造型和连贯的动态表现现实生活。在凝重的或轻快的节奏中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民间美术综合造型的动态造型是表述人类心灵的“动态语言”,这里包含生命、情感、运动和情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任何其他民族艺术形式难以模仿的。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的装饰性图案按照本民族的视觉逻辑,通过色彩和线条规律激发动态造型的联想,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缺乏对民族情感的深切体验,也就无法去体味动态造型的深层内涵。动态审美特征中所具有的象征性、空间假定性、细节逼真性、夸张性和程式性都是具有一定符号性的语汇,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表达和艺术体现。

    1.象征性

在综合造型的动态运动中,象征性模式是借助一定寓意形式来表达造型特指的表意方式。综合造型完成了静态的表意功能之后,其内在的因素和形象刻画会在运动过程中继续再现,由民间艺术家经过丰富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加工,通过隐喻、暗喻、拟人化、符号化、写意、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语言和肢体表达,使内容充满“意味性”,这些增强美感的艺术形式唤起人们的想象,当观者通过联想寻找到某一层意义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灵愉悦感。

    傩的象征意味不仅体现在面具形式,还以角色的形体动作、装束等形式象征人类某个阶段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傩祭仪式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意。在傩文化背景下,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要遵守其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如制作面具完毕不能马上投入使用,要先举行开光的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赋予木制面具以生命,使它们从木制品演化为神的象征;摆放面具要用专门的箱柜收藏,取用面具之前要有开箱仪式;演出结束后,仍需举行封箱仪式,这些古老而固执的仪式,正是傩戏及其面具所具有的象征色彩。又如戏曲人物中生、旦、净、丑的面部造型,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塑造人物性格,将人物性格以剽悍、狰狞、威武、深沉、狂傲、奸诈、滑稽、正直、刚烈、慈祥等造型形态来代替语言功能,使人物一出场就兼具象征意味。通过动态造型的象征和模拟使观众在欣赏剽悍狰狞和细润纤柔之美的同时品味民间艺术之美。

    2.空间假定性

空间假定性是戏曲中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戏曲表演中,由于场景限制,不能随时更换背景,或背景不能充分展示表演所需的场景,频繁更换场景会使观众厌烦,所以设计一系列假定动作来配合假定场景,延展了观众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而舞台化的动作加深了表演的真实性和观赏性。木偶戏和皮影戏吸收继承了戏曲的高度假定性这一艺术特色,在空间中虚拟场景,借助表演使观者去想象。如一个圆场可代表千万里路,拿上一根马鞭上下一挥,绕场一周,千万里即可在瞬间完成;一次上下场则象征数十载。这其间场景的转换过程在观者的大脑中已进行了加工和完成,不需要文字或特意表述。而皮影戏中腾云驾雾的场景,只需在人物脚下放一朵祥云便可意会。这种依靠形体的假定动作和引导,使舞台表演的有限空间在人脑中无限拓展和联想,丰富了动态造型的艺术表达。

    3.逼真性

逼真性在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是通过模仿人或动物等形象的姿态、造型传达一定的情节和内容,有助于艺术表达的深度。舞台表演常常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木偶和皮影戏中所模仿的人物形象和形体动作同样具有表现力量。他们的整体特点是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夸张与写实融于一体,力求逼真地表现细节。如“脱衣”“喷火”“缩颈”“脱帽”“斟酒”等生活细节,强化人物形象的表演,既真切又夸张有趣。如木偶中人物持一条马鞭在舞台上时缓时急地走动如同骑马在旷野中,常常给观众一种特殊的美感与快感。

    从木偶发展的历史分析,木偶表演实际是以追求酷似人的表演为目标。自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产生陶俑;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开始出现供人娱乐的乐俑;而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乐俑已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的歌舞杂技表演的木偶戏———“水转百戏”,它利用水流的力量,使木偶能在水力推动下表演击鼓、吹箫、掷剑、倒立等节目。

    这种“水转百戏”其实是直接模仿西汉时代由人表演的歌舞、杂技之类的“百戏”。由此可见,木偶表演先是模仿了人的表演动作,然后才随着人戏表演的成熟,采纳人戏的因素而形成独特的木偶戏。

    民间灯彩有观赏灯彩和表演灯彩之分。表演灯彩中有龙灯、狮子灯,蛇灯、鲤鱼灯、蚌壳灯、跑马灯、茶灯、花篮灯、彩莲船等,主要是配合灯彩的舞蹈、小品,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欢度元宵佳节。如狮舞,因为常和人们观赏灯彩时同时进行表演,所以往往叫做狮子灯。这是一种以人来扮兽的古老艺术形式。狮舞中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作大狮子,一个人钻进狮头里,双手托狮头,另一人藏于其后,两人身上披着用黄麻做毛的布制外套,还有一人扮武士,手持彩球逗引。如今,舞狮的技术和难度大大提高增加了游灯会的看点。狮舞分文狮和武狮两种表演形式,文狮表演着重刻画表情,动作细腻诙谐,以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憨态十足的动作突出表现狮子温驯可爱的拟人神态;武狮表演以武功技巧着重表现其勇猛和威武的性格,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表现狮子好动、敏捷的形象特征。文狮和武狮分别从柔和刚两方面模仿狮子的动作,将人类的喜好渗透到狮子的表演造型之中。[3](P53)4.动作性动作是一种肢体语言,利用形体动态来转述内心情绪和个性是民间美术的又一基本特征。木偶和皮影的动作因为都要人工利用线、杆等工具操作,所以在空中所划的动作是十分简单的直线或曲线,而相对于人的表演有些机械。木偶和皮影以高超的技术模仿人物在生活中一定性格所特有的动作时,会借助于戏曲的动作造型加强和弥补这种机械性,来强化观众对角色的判断能力。如皮影中羽毛在空中急速划过,其演出的效果则是狂风吹过的痕迹。通过动作亦能进行细节描写,可以细腻地刻画反面人物做贼心虚、疑神疑鬼、忽惊忽喜等神态,以及正面人物刚直不阿、豪爽英勇等气度。如皮影中人物走来走去则是心神不宁的表现。还可以利用武将头上翎子前后摆动的造型,将其雄姿英发的风貌展现出来。

    5.程式性

戏剧中的表演造型主要特征是程式性,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使人物外部形象有一定规律可循。

    面具、脸谱、皮影、木偶等造型都具有表演的功能,人物造型互相借鉴、模仿,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与共性。

    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按照出场造型基本可以知道人物的好坏和命运,并调动观众的想象力,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加深这种认识,人物性格除了剧情的要求外还得到再次塑造。例如花脸和红脸角色同时上场,人们首先联想到红脸是好人,并随剧情发展为红脸角色或忧或喜。

    总之,民间美术综合造型都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并在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中抒发民俗情结。

    民间艺人无拘束的自由创作,从自然意趣和幻想中得到造型形态,从而满足劳动人民观赏的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

[3] 李则琴,刘治国.民间表演灯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接受

  • 下一篇文章: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共舞-水墨艺术在日韩现代广告中的设计应用启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及特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及特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
  • ››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
  • ››中国新兴版画在现代美术史上的突出...
  • ››关于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探析
  • ››关于平面广告的发展思考
  • ››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的追忆...
  •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艺术生态
  • ››近现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
  • ››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
  •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及特征
  • ››民间美术与文化浅析 刘长斌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