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人类文化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继承,文明就无以前后相继;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艺术设计所强调的原创性、独一无二性,实际上就是创新性,对新出现的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新的感知、新的诠释。然而“,没有纯粹的独创,所有的头脑都要引用别人,每一种东西都不过是新与旧交织而成的织物,其中没有一根线不是新旧两股线织成的。”“文化的积累和继承都是个创造过程,没有每个时代人们的创造就没有积累也没有继承。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经指出:“莫扎特的‘安魂曲’大部分不是莫扎特自己作,而是其他作曲家作的和完成的”。艺术设计应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都纳入在自己的视域,“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
4大众主体与精英主体相统一原则艺术设计的主体选择性问题,是解决由谁来设计、为谁设计的双重问题。根据艺术创造、享用主体的不同,艺术设计主体被区分为大众主体与精英主体。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设计被称为大众化设计;以满足少数人、社会上层人需要的设计被称为精英设计。精英设计与大众设计是完美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精英设计担当着类似“文明助推器”的艺术设计领头羊作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mold J.Toynbee)对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说明了设计文化上的精英设计的巨大作用。汤因比在他的10卷巨著《历史研究》中阐述了一个著名观点:凡一个文明具有上升活力的标志是,其少数社会精英非常富有原创力;社会用各种方式奖励与激励这些“优秀的有创造性的少数人”,其中精神激励创造精英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社会大众拥戴并渴望聆听“优秀的有创造性的少数人”的成就与方法论,少数精英与社会大众被定位为创造者与模仿者两大部分。
第二,大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普遍、最深厚的文化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动力源泉。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与世俗文化,人类文化就将失去其广为流传生命力。在某些设计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等等,都是体现在艺术设计层面的对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共生共荣关系的误解。大众是艺术设计的主要评判主体和审美主体。撇开大众,没有对大众文化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没有大众的参与、回应、互动,艺术设计就会失去主体保障。
四结语
在人类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工业加工过度等境遇中,工业设计作为人类对话物质材料与自身需求的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创新性活动,从形而上的文化视角审视,对话、和谐与审美是工业艺术设计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工业设计仅是人与物质对象相互创造过程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工业设计者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统一原则、简便与审美相统一原则、历史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原则、大众主体与精英主体相统一原则等多元原则统一起来。惟有如此,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关系才会和谐,人类的生活艺术化才有可能。
注:本文系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类现代居住环境中的绿色装饰设计研究”(09YBA05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沈福煦:《人与建筑》,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4]费希特,梁志学、李理译:《伦理学体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8][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9]王逢振:《全球化症候》,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0][法]让·鲍德里亚,王为民译:《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藤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