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形象
李安的华语电影中,总会出现由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这是李安电影的一个标志特征。李安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的理解都是通过一个“父权”来表现的。李安通过这样一个由郎雄扮演的“父亲”而化抽象为形象,概括演绎了所有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父亲”形象是一个承载体,它所代表的含义绝不仅仅是“父亲”这一人物本身。以传统道德印证中国的人生哲学,以“父亲”形象体现中国文化。有人认为李安的影片体现了其某种“恋父情结”,而实质上绝不是如此。绝不是简单的套用弗洛伊德的恋父观点就可以解释李安影片的深厚。“父亲”形象所包涵的内容的深厚,是文化伦理道德的浓缩。在谈到贯穿这三部影片中的“父亲”形象时,李安曾这样说:“从《推手》当中一心想要与儿子团聚的太极拳大师,到《喜宴》最后承认儿子是同性恋事实的将军,再到《饮食男女》中压抑感情的国厨,他们都代表了某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在《饮食男女》里老朱后来接受家庭翻掉的事实,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这可能也算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点祝福吧!”
郎雄所扮演的父亲具有很明显的职业特征:《推手》中,他是一位精通中国太极拳的武术学院的太极拳教练;《喜宴》中的高父是一位戎马生涯多年的将军,又会书法,又通英语;《饮食男女》中的朱师傅是一位厨艺大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浓缩后便是武术、书法、饮食等。李安无疑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搬上了银幕。“父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父亲”所处的环境又是充满骚动和喧嚣的现代都市社会,能否达到与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沟通和融洽,能否适应于这样一种社会,“父亲”最终给了我们这样一种答案;以宽容和谅解、变通达到了与社会的和解。在西方社会,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父母与子女是分开居住的。而中国传统社会观念是“养儿防老”,父母晚年要享受到天伦之乐,儿女要尽孝心。两种观念的冲突极为强烈。《推手》中朱师傅不愿变成儿子朱晓生的负担,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77岁高龄仍到餐馆打工,这在中国社会是无法想像的。朱师傅与儿子在狱中相见一场戏是本片高潮。儿子痛哭流涕地跪在父亲面前,请求父亲回家,父亲对儿子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朱父选择了一条双方妥协的道路,自己一个人住老年公寓,偶尔到儿子家居住。
《喜宴》中高父知道了自己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这对一个传统中国人,盼望儿子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父亲来说,不啻于晴空霹雳,他因此而中风。但是高父最终还是接受了儿子伟同同性恋的事实,接受了塞门。高父这样一个传统思想很深的人做出这种选择,是经过了深刻而痛苦的思索之后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事实已经残酷地摆在老人面前。高父将儿子伟同托付给塞门便是对塞门身份的认同。同时传递高家香火的任务也即将完成,儿子伟同毕竟名正言顺地娶了威威作妻子,且威威身怀有孕。高父认可了这种中西合璧的家庭。
《饮食男女》中朱师傅将女儿一个一个嫁出去,又不愿意成为女儿的负担,开始寻找自己的归宿。影片中朱师傅对锦荣的女儿很关心,是李安编剧中打下的伏笔。在结尾出人意料的是朱师傅选择与锦荣的结合而不是与锦荣的母亲。朱师傅第二春的到来是他对自己今后生活的一种选择。 在《冰风暴》中李安选择了一位美国的父亲形象。影片中的父亲代表了美国当时父亲共同的品质。他们是冷漠的,与妻子儿女无法达到沟通。在寻找情人的安慰中也是备受情感的煎熬。他们是失败的父亲,但家庭又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家庭?他们将在生活中为自己寻找答案。
第三章走向好莱坞
一、涉足西方影坛
李安凭借他的“父亲三部曲”一举引起国际影坛瞩目,开始了他闯荡好莱坞的导演生涯。华人在好莱坞拍片者很多,像吴宇森、唐季礼、陈凯歌等,大都像李安这样拍片引起了世界轰动,随后到美国发展。李安凭着他对电影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很快在好莱坞打拼出一片天地。《理智与情感》打开了认识西方的大门;《冰风暴》探讨了美国家庭伦理观念;《与魔鬼共骑》则体现了李安对南北战争又一层面意义的理解。
李安反映西方的影片,在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日臻完善的水平。单从影片的技术方面看,已经可以与好莱坞大牌导演并驾齐驱。但好莱坞之所以选中李安到好莱坞来拍片,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他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人文气质。李安的电影美学成就在于他展现了一种理智与情感、东方与西方碰撞交汇中的生命体验,并演化为从容、质朴,又不失幽默的叙事风格。即使李安到好莱坞拍片,触及到反映西方社会问题等题材时,他的这种电影美学风格仍是自然而然地不经意地渗透到其影片中来。这表现出导演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品质,是一位导演成熟的标志。
我们仅以《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中的两个场面为例,来探讨李安的电影美学风格。《理智与情感》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古斯汀的作品。李安在原著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节制、隐忍与热情、奔放这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比的叙事。同时,导演的目光又是异常的冷静、客观。在处理妹妹病重的一场戏中,导演运用了强烈的黑白对比。镜头内以二分之一对角线明暗光区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妹妹处在明亮光区内,她正站在死亡的大门口,身上的衣服和床单都是白色的,脸的表情是安详的。而姐姐与一支蜡烛为伴,身穿深色衣服处在一片阴暗的光影里。画面明显地带出了生存与死亡这一凝重的主题。李安整个画面上的处理是沉静的,生命与死亡同时凝固在这一刻,二者的距离仅一步之差。李安很擅长表现婚姻生活。“在这部影片中,李安也在表现婚姻是妥协的产物,它是与感情分离的,是有缺憾的,必须接受和容忍这种缺憾,才能保证它的稳固。不完美的婚姻是最适当的婚姻。李安又一次显示了平衡矛盾的才华。”
在《冰风暴》中,影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是相同的,都是一家人迎接儿子回家。但是在观看这两段时,观众的心情是绝对不同的。当了解到一家人在一夜之中的变化后,再迎接儿子的归来心情是异常复杂的。李安在处理这两个场面时都用了静场,没有声音。以“无声”胜“有声”。在凝重的气氛中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又能引起观影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冰风暴》中的风暴代表了某种毁灭性的打击,对一个家庭而言,它是致命的,是一种深刻的变故,但又意味着新的开始和重获新生。李安的影片表现的不是彻底的绝望和悲观,而是带给人一丝宽慰、一点勇气、继续生存下去的必不可少的信心,是刺痛人心的温和的反讽。这也是中国文化带给李安的影响。彻底的孤独、绝望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少的,只要有人的存在、有家的存在,人总是能够从他人和家庭中寻找到支持和帮助。人不是孤立无援的,可以拾回信心,重新开始。《冰风暴》中的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也在风暴之后获得人格自省。这个家庭将会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重新寻找到支撑点。
二、挑战奥斯卡
目前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影片便是李安的新作《卧虎藏龙》。李安借这部影片实现了他自幼年时代起的一个理想。20世纪60~70年代正是胡金铨电影的辉煌时期。胡金铨是第一位将武侠片推向国际的中国电影导演。他在武侠片中融入了相当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受到这样一种影响,李安从小对胡金铨的武侠电影情有独钟,这便带给他一个江湖的梦。《卧虎藏龙》中玉蛟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代表了李安童年向往江湖的一种心态写照。
在这部影片中,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很充分,是一种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隐忍和克制。李慕白和俞秀莲、玉蛟龙和罗小虎,是李安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